本篇文章4109字,读完约10分钟
本专栏由中国经济周刊和侠客岛联合制作。
这是经济科的第55篇文章
为期三年的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战斗已经进入中期阶段。战争陷入僵局。央行和财政部的两大主要力量发生了极其罕见的公开争吵。他们一直在打架,不礼貌。在你我之间,你谈了很多话题,谈了很多重大问题,非常专业。仔细看,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与风险作斗争。
敌军主力在哪里?地方债券、房地产泡沫、影子银行和僵尸企业都以高杠杆为特征。
从地方政府、银行保险到国有企业,为什么这些大的黄金所有者想借钱,还借这么多,甚至不想还回来?
杨妈说,地方政府的杠杆是高杠杆风险的来源。凯达没有直接反对。毕竟,有这么大的债务,父母们很担心。如果这是一个共识,那么让我们从这里开始。
为什么地方政府需要这么多钱?
首先,让我们谈谈过去。
老王学泰先生问了一个问题:阅读明清历史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政府如何用这么少的收入来维持国家支出?例如,在隆庆的明朝(约1570年),朝廷的年总收入相当于3078.2万两银子。例如,清朝初年,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总收入为2932万银元。在贾青道统治时期(19世纪前60年),总收入约为4000万两白银。直到清末,财政收入才超过一亿两。
如果不考虑购买力的话,换算成今天美元的小数目将超过十亿或二十亿美元,而且也没什么办法。然而,在那些日子里,除了战争、救灾、河道工程、支持官员(当然还有一大群皇室成员)之外,法院并没有花多少钱。
更重要的是,皇权不低于郡国,百姓可以自由地接受客房菜。他们不会互相干涉,法院自然会少花钱。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
现在不行。政府对世界上的一切事务负责,不管它们有多大或多小。它必须到处花钱。如果你不谈大事,先谈谈小事。一位朋友不久前抱怨说,她的祖母的棺材被当地政府以改变习俗为由砸碎了。虽然也给了补偿,但是花了国库,老太太几乎没有减速。《中国经济周刊》的记者曾经亲眼看到,江西省一个贫困县的山区农民的土坯房不再有人居住。政府组织了一个小组来拆除它们,不仅是为了免费帮助拆除它们,也是为了补偿它们。按说,这是一个好政府,害怕老房子变得危险不安全,但不幸的是,这也引起了一场致命的诉讼。
更重要的是,在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第一考核指标的刺激下,地方政府不得不拼命花钱来刺激经济增长,这是最大的支出。张五常认为,在这种激励下的县级竞争是中国经济过去腾飞的密码。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生产总值目标支出的责任太多,事务太复杂,地方政府官员的抱怨太多。鱼米之乡的一位市长曾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财政水平不够,加上转移的资金,每年也是亏损空。
《中国经济周刊》此前报道称,在“十二五”期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国家财政做出了贡献,剩下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显然,他们需要中央财政的净补贴。
钱从哪里来?
如果你想到处花钱,你必须想办法改变它。地方政府的钱从哪里来?粗略地说,它包括三个部分:税收和土地销售。如果你不能再做一次,你可以借钱。这是中央政府的母亲和财政父亲有许多争议的地方,比如减税、地方债务和房地产泡沫。
据财政部统计,今年上半年,当地土地销售收入为2694.1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441亿元,其中房地产收入9799亿元。
金融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如此之高,以至于房地产泡沫问题成了一个两难和非常困难的问题。一旦泡沫被戳破,它将引发连锁反应:房价将下跌,土地价格将下跌,地方政府不仅收入减少,而且他们的土地资产也将贬值,使得发行债券和货币变得困难。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随着房价下跌,债权人可能无法偿还贷款,坏账增加。房地产和土地作为抵押品的价值再次缩水,无法弥补损失。
除了地方收入,中央政府每年还会给一大笔钱,即转移支付。2017年,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支出为66547.99亿元。
有许多闪光的数字,但还不够。地方政府正在借债。根据财政部今年1月发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647.06亿元。
当然,因为仍然有许多隐藏的债务,有许多组织和学者对此表示怀疑,他们各自的估计之间的数据差距相当大。
有趣的是,财政部最近首次在2017年国家财政账户中披露了2017年底各省政府债务余额。具体数据可以在财政部官方网站上由名单上的检查员自己核对。
其中,辽宁政府债务总额比上一次预算草案增加约1688亿元。据未经证实的消息,据说一些债务已经转移到企业,减少了车牌总数。空指向风,不无道理。难怪徐中央行表示,一些隐性债务被排除在政府债务之外,并被搁置一旁。此外,根据现行规定,无论是县政府还是市政府都没有资格发行地方债券,因此所有地方都必须使用其控制下的平台公司。
其中一个隐性债务是城市投资公司等平台公司,另一个是国有企业,尤其是一些僵尸企业。隐藏债务的背后都是由于政府的刚性支付。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认为政府将对发生的一切负责,风险最终将由政府承担。
碰巧两个大头都容易出问题。让我们从地方债券开始。《中国经济周刊》的一名记者曾经发现,中国中部的一个县以一个经济园区的名义发行了20亿元的债券。从用于抵押的土地证书到资金的最终使用,整个过程都是欺诈性的。公园管理委员会、县土地局、当地金融机构和相关机构都在密谋。截至债券的名义项目完成日期,该项目尚未开始。
此外,从公开信息来看,平台公司非法借了很多钱,项目缺乏监管和约束,导致平台公司在很多方面成为落魄官员和腐败的源头。
至于国有企业的债务,企业和金融机构似乎都是一厢情愿。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但敢于借钱。金融机构也愿意给钱。毕竟,它们是国有企业。万一发生事故,他们也可以向政府寻求帮助。例如,有一次大规模的金融注入。对于单一事件,如国有企业重组,高质量的资产可以在政府的领导下注入。多年来,我们都知道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普遍低于民营企业,但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更容易借钱。
没想到,最近国有企业的债务违约爆炸了不少风头,比如东北特钢。现在待遇不同了,当地政府没有拐弯抹角,打破了僵化的支付方式。中央政府已经明确表示,地方政府将打破刚性支付,谁犯了错误,谁就要承担责任。未来,借钱的人和给钱的人将不得不承担央行和财政部都担心的软预算约束的风险。只是,慢性病已经很深了,如何打破疾病的根源,还要想办法。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报道,今年全国对地方债务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上述辽宁地方债务飙升1688亿元。乐观的消息是,即使在一些负债累累的地区,地方政府似乎仍远未破产,地方政府仍有信心偿还这笔钱。
如何获得杠杆?
去杠杆化是一项既定战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重中之重。中央母亲和财政父亲都明白。令人头痛的是,这个家庭欠了这么多钱,而且有这么多的消费空间。我们做什么呢
只有两条出路:少花钱多赚钱,即增加收入,减少支出。
从省钱的角度来看,澄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很重要的,这样市场才能真正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不该管理的事情被忽略了。不该花的钱不花,能省的钱就省了。至于腐败和浪费,我们必须坚决使用刀子。
在湘西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国经济周刊》的一名记者看到那里已经建起了一个农村电子商务园区。它不仅建了一栋好房子,而且还完全连接了水电网络。它还购买了大量的电脑和办公桌椅。当地官员表示,只要企业愿意搬进来,它们就会提供免费服务。然而,即使是麻雀也从来没有来种过梧桐树。一两年后,灰尘覆盖了地面,但有一个罕见的数字。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获得的一个县的数据,2017年,收入受到挤压,收入板块减少了6.21亿元。自2017年6月以来,一些不合规、明显过度财务和高债务风险的项目被紧急停止。28个项目被停、延、转、撤,项目投资减少51亿元。截至2018年6月,包括隐性债务在内的地方债务总额为126亿元。(由于数据比较敏感,为了避免出现在正确的位置,数据按相同的比例进行了调整。)
事实上,类似的行动不仅在该县,而且在全国各地都在进行。除了采取临时措施,更深层次的改革是转变观念,全面梳理政府职能,走向现代治理体系,退出众多的直接事务。只有这样,支出责任才能真正减少,财政和准财政支出才能不断减少。
更多的钱更有争议。企业和个人,直觉感觉是沉重的税收负担,许多企业家抱怨死亡税率,个人所得税已经成为工资税,明星和少数富人都在避税逃税。在这种情况下,减税和减费是中央政府连续几年实施的重大决策。
矛盾的是,财政收入年复一年地增长,而且增长率远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这意味着政府正在削减越来越多的份额。
此外,从长远来看,世界正在发起一场减税竞争,试图吸引企业投资,发展经济,扩大税源。所谓的成功不一定要靠我。这是降低人民税负的正确途径。如果再加税,我恐怕会挨骂。
至于卖地之路,房地产泡沫能持续这么长时间?恐怕只有上帝知道。
还有一个更好的办法,那就是中央银行会放出水并发行大量货币。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货币流通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一大风险。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国金融办副主任杨伟民不久前指出,如果我们继续放水,事实上,放水不会流入实体。这不过是金融体系和房地产领域的投机。赚钱的人是少数从事或投机金融和房地产的人,受害者是实体和广大人民群众。
经济学家徐小年甚至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在产能过剩的压力下,新的资金不会进入实体。政府增加支出只会增加过剩产能,而当前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已经失效。
一条新闻很有意义。7月18日晚,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发布《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召开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做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工作座谈会的通知》。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方法是说有10000种方法和10000种方法,无论是金融货币还是中央银行货币,去伪存真,引进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在多重难题和相互因果的纠缠中,金融和央行公开争吵。在这种罕见的公众敌意背后,一场涉及各方利益的财政、税收和金融体系的重大改革将加速上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逼近潜在系统性风险的战斗中敲响胜利的号角。
温/《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经济科]中央妈妈和富爸爸,一场大改革将会加速
地址:http://www.rm19.com/xbjj/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