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13字,读完约2分钟

本公司杭州10月28日电(记者朱涵)浙江大学谢涛教授课题组提出在塑料制品中精确“编码”的方法,通过数字化控制塑料制品内部的“应力”,嵌入精致的“隐形”模式,实现新闻的隐形。 相关论文日前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在线发表。

“浙大科学家发明可编程塑料”

论文第一作者、浙江大学博士生张国高向记者展示了几枚硬币大小的透明塑料片,在偏振片下,这些透明塑料片清晰地呈现出二维码、彩色蝴蝶、蒙娜丽莎肖像画等图案。

“我们没有向材料中添加颜料,也没有改变材料表面的微观结构。 有图案是因为应力”张国高说,应力是由工艺原因带来的,是塑料制品中不可避免的普遍存在,将来以翘曲、变形甚至破裂的形式释放也是塑料制品不耐用的原因之一。

“浙大科学家发明可编程塑料”

由于应力的存在,透明材料内部每个方向的折射率都不同。 偏振片片下,塑料制品内部出现美丽的颜色。

课题组找到了数字化控制应力的方法。 研究人员首先在60℃左右将高分子塑料薄膜均匀地积累拉伸应力,然后用激光打印机在高分子薄膜上打印不同灰度的图案,照射红外光定点“消除”到素色的薄膜上。 温度的不同导致各像素点的应力释放程度不同,应力呈现出细微的梯度变化。 于是,图案由灰度的“转码”变为应力分布,进而在材料中形成预设的“隐形”图案。

“浙大科学家发明可编程塑料”

“在材料中,应力一般是被动引入,是不可控的因素。 我们控制这个力量进行“代码”操作,产生越来越多的功能。 ”。 谢涛说,最先看到的应用是实现新闻的隐形存储。 “多亏了偏光镜片,可以看到材料中保存的图案。 ”

张国高认为,应力与材料的光学性能、电性能和结构等有相关性。 在“编码”应力的作用下,可编程塑料发挥着越来越多的功能。 “例如,现在所有的3d打印从液体材料到固体,我们的做法提供了从固体到固体的可能性。 ”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浙大科学家发明可编程塑料”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42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