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89字,读完约4分钟

根据前几天经济合作与快速发展组织( oecd )公布的年国际学生能力测试( pisa )结果,美国“将来想进入科学相关领域工作的学生比例”为38%,中国为16.8%,不到oecd国家的24.5%的平均值。

记者随机通过“长大后想做什么”对身边8个孩子进行了调查。 除了从小学习乐高课程的一年级孩子说想成为工程师之外,还想成为明星、公司家、设计师、咖啡机等。

“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是多个孩子的梦想,也是此后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迅速成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学技术职业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孙云晓研究员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一事并不遗憾。

对此,孙云晓表示:“这是关系到国家快速发展的严重问题。 如果不尽快重视处理,不久就会感受到科学技术人员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巨大的损失吧。 ”。

孩子的年龄越高,想成为科学家的比例越少

从事科学、工程技术相关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是不争的事实。

孙晓表示,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年末对全国5696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只有不到三分之32.3% )的高中生将来想从事科学相关的工作,比美国和韩国少17和12个百分点,这两个国家的数字分别为49.3% 从纵向看,中国小学生将来想从事科学相关工作的占52.5%,中学生占47.5%,可见孩子年龄越大,想成为科学家的比例越少。

““当科学家”失去吸引力 谁偷走了中国孩子的科学梦?”

在校期间的意愿直接决定了毕业后的就业。 根据智联招聘等几年前进行的调查,希望“成为技术专家”的女性只有3%,男性的选择指数略高,但只有7%。 另外,在调查中,“90后”选择“成为技术专家”的比例更低。

中科院一位研究员日前在对北京市1000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中证实了问题:在9个将来想从事的职业中,选择“科学家”的人数排在倒数第三,仅比工人和农民排名靠前。

科学家为什么失去了魅力

个体的职业选择主要受到内心的呼唤、社会的诱惑、社会的评价等几个主要方面的影响。 很多人可能会为了社会评价而放弃内心。 例如,用名利衡量,明星可能比成为科学家更开朗。

孙云晓认为,学业和职业选择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高中生将来选择职业的标准,首先是适合自己,然后是收入、稳定性、能力发挥、工作环境等。 根据这些标准,科技职业的吸引力不及公司管理者等与经济相关的职业,也不及设计师等时尚职业。

““当科学家”失去吸引力 谁偷走了中国孩子的科学梦?”

“价值观的一些变化,可能是更深的影响因素”孙云晓分解说,有点青少年不想从事工作负担重或需要牺牲的职业,但学习科学专业或从事科技职业恰恰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另一种青少年越来越倾向于把钱放在首位,科学技术没有被视为足够高收益率的职业。 另外,为了应对不确定性日益高涨的未来社会,很多青少年可能认为掌握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知识比科学更重要。

““当科学家”失去吸引力 谁偷走了中国孩子的科学梦?”

不能让“教育”消除科学有趣的“教”

还有其他问题吗?

研究表明,儿童早期对科学的兴趣,对是否从事后续学习和科学行业工作有预测作用,大部分人的科学趣味性在14岁之前就确立了。

着名创客教师、北京景山学校的吴俊杰说,每个孩子都有天生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有趣之处。 老师是如何激发和诱惑他们的好奇心,把他们带到科学之门的?

但是,事件并不能完全令人满意。

三年举行一次的pisa测试,与世界上15岁的学生相比,进行数学、阅读、科学的判断是很重要的。 “情境化”是pisa的特色,每个问题都是包含大量科学知识的社会情境。 我国这次位居总分排行榜第10位,获得高分的学生比例不高。 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运用知识在情况中处理“真正问题”的能力。

““当科学家”失去吸引力 谁偷走了中国孩子的科学梦?”

吴俊杰说,在中国,科学教育历来以“教”为中心,只有部分科学教师给学生以自主探索空的间隔。 “科学教育的目的当然不是把每个孩子培养成科学家,而是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探索,像工程师一样实践,让他们具有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证据得出结论。 而且,让他们对自然中越来越多的事件感兴趣。 ”。 吴俊杰说:“千万人不能在‘教’的过程中让他们的科学变得有趣。”

““当科学家”失去吸引力 谁偷走了中国孩子的科学梦?”

中国教育学会科学分会秘书长蔡矛表示,要让孩子喜欢科学,必须从中小学的课程开始。 全社会科学素养的提高,应该从中学科学课抓起。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当科学家”失去吸引力 谁偷走了中国孩子的科学梦?”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42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