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83字,读完约3分钟

稀土类砂粒是铈类氧化物,被称为现代工业产品的“高级美容师”。 由于其优良的化学和物理性能,各种光学玻璃器件、电视显像管、甚至半导体芯片和金属精密产品等,在其研磨下不仅“颜值”高,质量也有很大提高。

稀土研磨粉诞生几十年间,我国在这个行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大,逐渐迅速发展成为产销量占世界90%的主导产区。

6月6日上午,在南昌大学前湖校区生命大厦实验室,57岁的李永绣教授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从应用角度看,最先进的技术一定是最简单的技术,因此他和他的团队维持了20年,在稀土研磨粉产业链上提供了优质插件的“金桥”,

“二十年持之以恒“打磨”稀土抛光粉”

另辟蹊径的过程

制造稀土研磨材料时,与其他稀土精加工产品一样,需要将碳酸稀土混合物(原料液)经过一系列工序分离出满足纯度要求的晶体。 国外采用的分离技术不仅价格高,洗涤用水量大,产品堆积密度、颗粒度及其形态控制难度大,使得研磨粉价格居高不下,其技术壁垒、资金和环保门槛也成为横亘在国内生产公司面前的“拦路虎”

“二十年持之以恒“打磨”稀土抛光粉”

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江西省科技厅等部门课题的支持下,李永绣团队从改变装料方法入手,以盐酸代替硝酸为分离母液,且只在一套设备系统中处理氯根含量超标、物性难以调节等技术瓶颈 以“小米加步枪”的价格实现了“飞机大炮”的质量效果,同时成功大幅减少了清洗用水量和化学溶液的循环利用。

“二十年持之以恒“打磨”稀土抛光粉”

自主创新的新型产品

在长期与稀土抛光粉打交道的科研历史中,李永绣团队传达了突破稀土抛光粉“棱角分明”的老概念,创造性地使用碳酸稀土为前驱体,机械化学反应的掺杂和后续的表面修饰,实现了球形稀土抛光氧化物。

作为服务于工业化生产的科研活动,李永绣秉持一贯的理念,以专业的成果实现了生产现场的非专业操作,他形象地被誉为工业厨房上下游产品之间的“标准化配菜”。 为此,他带队多次往返于国内各地的生产公司之间,努力完善其科研成果转化的规范化工程,减少或消除影响产品质量的不稳定因素。

“二十年持之以恒“打磨”稀土抛光粉”

年,李永绣团队完成的“碳酸稀土晶体新做法和磨料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和“碳酸稀土前驱体和新型稀土磨料制造与应用技术”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江西科技进步二等奖,其成果为江西、江苏、内蒙古。

从90%冲刺到100%

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期,我国选矿技术和萃取分离技术的成功应用,奠定了我国稀土的国际地位。 随着本世纪稀土产品物性控制和材料制造技术的推进,李永绣不容忽视。 作为主要攻击稀土磨料的科学研究专家,他心中有“经济账”。 他说,中国占世界90%的稀土研磨粉产品的份额,但其经济体量与剩下的10%相同。 说原因是一些高精锐技术的瓶颈还没有突破。 寇勇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二十年持之以恒“打磨”稀土抛光粉”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42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