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85字,读完约3分钟
80后博士朱建国在航天科工四院十七所开发了很多年的光电导航产品,但没想到有一天能在军工单位开发智能辅助盲眼镜。
前几天,该所第三届青年创新创业大会开幕,资助了一系列新项目,而四年前自首届双创大会以来卓越的朱建国已经看到了项目产品量产的曙光。 感慨万分地说:“也许有人专心于本职的研究开发,但也有人向往更广阔的天地。”
年,该所首次举办青年创新创业大会,出钱、资源、平台支持年轻人在体制内创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开拓民间市场。 朱建国和几个同志拿着项目建议书和ppt成为了第一批参赛选手。
“我们可以领你去车里。 为什么不能给盲人带路? ”那时,朱建国等人发现市场上没有特别令人满意的助盲辅助工具,结合自身导航和光电专业的技术积累,他们以为可以开发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新型导盲辅助工具,大胆地走上了这个新的双创平台。 “也许要抓住机会开始事业”。
市场上缺乏好的扫盲产品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双创大会项目答辩时,专家、领导毫不客气,直接把各种疑问撞到了他们头上。 “你说的功能用这么小又轻的设备怎么实现? 很多噪声场景的图像识别解决,用普通的计算机几乎得不到实时性,所以怎么保证计算速度? ”。
质疑之后,十七所也决定给年轻人一次尝试的机会。 于是,朱建国的项目成为了该机构向创新创业平台播撒的第一批“种子”,与他同批次并入双创“种子池”的,是其他三种类型的项目。
为了实现在实际生活环境中向盲人导航的功能,朱建国团队决定利用实时双目立体视觉技术开发产品。 该方案的基本理念是模拟人眼,实现实时双目立体匹配运算,特点显著,但运算量极大,如评委所说,“加速运算”是他们必须克服的课题。
“我们开发的硬件加速技术能够使立体匹配算法在盲眼镜上的解决速度比普通计算机快100倍以上。 ’历经艰辛,朱建国队终于成功攻克了核心技术。 他介绍说,致盲眼镜由眼镜、控制器、皮带三部分组成,目前能够识别1~6米以内的障碍物、二维码等,但要达到批量生产的标准,还需要改进和反复。
试用者还希望增加脸部识别、信号识别、人行横道识别等一系列功能。 “虽然目前程序变化比较大,但我们希望在2019年底之前迭代成功批量生产。”朱建国说:“我们希望将自己掌握的技术应用于更广泛的行业。 而且,如果能产生越来越多的经济效益,单位和个人都可以收获。 ”。
在朱建国马不停蹄地迭代的过程中,该所又从三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近20个参与项目中选择了某智能一体化平台等项目进入“种子池”,准备孵化。
在各种条件的保障中,有很多年轻人想在17个地方尝试创新项目。
据介绍,近5年来,十七所共资助柔性智能灌胶机器人、智能助盲眼镜等近20个种子项目,累计投入资金约130万元。 并出台一系列种子项目孵化管理办法,涉及立项管理、组织分工、管理、检测、考核奖励等多个方面,将激励青年员工创新创业的做法制度化。
朱建国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他和团队在种子项目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计入工时和业务考核。 同时,部门根据各自具体的业务复印难度和创新度进行评分,分数高低直接关系到收入、考核奖、晋升等。 (记者张茜通讯员李魏红)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鼓励体制内年轻人创业”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41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