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96字,读完约4分钟

5月22日凌晨,着名翻译家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袁广泉去世,享年57岁 袁先生翻译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史》、《孙中山与科学时代》、《中国近代历史的正反》、《中国抗日军事史( 1937~1945 )》、《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史研究》等多部日本中国史研究着作,翻译工作得到作者的赞同,网民 袁先生去世的一月,私家历史出版复印件,追忆故人 ——年,我作为共同研究员在京都大学人文研究所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开展了一年的研究活动,其间认识了袁广泉 但是,10年后,物是人非,袁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活着的人该怎么办,只能重新阅读复印件,缅怀往昔,寻求慰藉。 袁广泉是中日两国史学名宿之间有名的译者,中日双语对译实力很强 狭间直树教授、森时彦教授、石川祯浩教授等着名学者的汉译工作有着重要的着作 相关译作顺利问世,在学术界获得一致好评 这些作品,一字一句都倾注了袁先生的心血 读过作品的人很容易感受到袁先生对学术研究的虔诚,对精确翻译的顽强追求 不管是认识袁先生还是不认识袁先生的人,可以说通过这些翻译他可以知道他专业精致的一面 但是,就我个人而言,袁先生的形象生动、丰满、用心求学,还有值得钦佩和怀念的地方。 在我的印象中,袁先生是个亲切可爱的人,就像冬天温暖的太阳。 他和他的妻子、爱女建了一所温暖的小房子 以袁先生为中心的温暖的小房子,不惜给周围有需要的人带来温暖 我在日本生活期间也品尝过这种温暖 回顾当时,袁先生是京都大学人文研究所的客座副教授,而且在去日本之前长年担任教职,名副其实的是教师。 我去日本之前只不过是中山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生。 虽然当时和袁先生等很多学者一起参加了同一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的学术研究讨论会,但独立完成了学术报告的任务,但心性意识还不够,有学生的稚嫩,所以在狭间教授等老师面前总是有点尴尬 在我的认识中,袁先生也是师长 即使我没有像学生一样通常坐在教室里接受袁先生的授课指导和教诲,这也不会改变我对“袁先生是老师”的基本认识 因此,我在与袁先生交流时也有对师长的敬畏,同样坚定,我不认为几个月后自己能和袁先生、袁先生一起愉快地度过去年的元旦假期。 留下难忘的回忆。 袁先生寓居的前雪景,照片是去年1月1日在岩仓拍摄的 年12月31日早上,京都下了大雪。 那是当年冬天的第一场雪,也是京都比较少见的过年雪。 袁先生知道我出生在广东,在广东长大,是常见的雪,所以特意给我打电话,打开窗帘,看着这个罕见的迎新瑞雪,然后邀请我去他温暖的小房子,叫他们夫妇一起保岁。 事实上,正如袁先生所料,电话接通前还没有发生。 我不知道室外在下雪。 我拿起手机,赶紧打开窗户,离开阳台的时候,那一刻看到的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的雪景。 现在想想,那时的感动不仅包括第一次雪见的兴奋,还包括对袁先生的感谢。 袁先生是有名的亲切之心,对别人亲切的温柔已经融入骨子里 对袁先生来说,照顾后辈是一种习性,可能是根据自己的留学经验产生认同感,在认同感的影响下形成的习性 但是,对一个人在异乡的我来说,袁先生的呼啸和守岁邀请是很大的安慰,驱散了冬天的寒冷。 袁先生,照片是去年12月31日在岩仓市中心公园拍摄的 从除夕守岁到元旦游乐园,欢呼声不断 十年过去了,十年后的今天,我不记得那时的对话复印件,但一点记忆画面总是印在我脑海里,多年不褪色 那是除夕我们一起准备夜晚围炉时袁先生、袁夫人忙着听我周围的影像、我们三人在岩仓的街心公园摇木打雪仗的影像、袁先生拍着我和那个披着金顶的金阁寺的影像 我不是个善于说话的人,不能告诉老师的长辈,袁先生诚实待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者由此引起的,当时的我可以随便谈谈我想谈的事件。 诚信可能是袁先生人格魅力的根本。 对人诚实,对学问也诚实,根据事实要求,不随波逐流,显示其风格。 悼念袁广泉先生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时讯:叶倩莹:怀念袁广泉先生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9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