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230字,读完约28分钟

猪年出生的人口会增加吗?

影响出生人口的最重要因素是育龄妇女的数量及其生育意愿。我们认为这两个因素在短期内难以有效改善。因此,即使生育政策完全放开,刺激生育的效果也是有限的。2019年是农历猪年。“金猪仔”会不会集中出生,从而增加出生人口?我们分析了1930年以来中国的出生人口数据。总的来说,中国传统观念中的生育人口特征并不显著。根据我们的计算,如果假设2019年中国的总生育率为1.5,那么2019年的理论出生人口将约为1479万,与2018年的1523万相比,这一数字将继续下降。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总生育率已降至1.5-1.6的低水平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效果显著。总生育率已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生育高峰时的最高水平6.4降至目前的1.5-1.6,2018年仅为1.52,明显低于能维持一代代人口更替的2.1。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下降和老龄化的加深,人口政策得到了及时调整。然而,在“二胎”政策调整后,出生人口并没有如期大幅上升。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是育龄妇女人数减少和生育意愿下降

政策调整后,出生人口低于预期的主要原因不是二胎政策的效果不显著。相反,2016年和2017年新生儿中二胎的比例分别高达40.4%和51.2%。目前,出生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独生子女数量下降过快,核心原因在于育龄妇女数量和生育意愿同时下降。此外,由于育龄妇女人数的趋势可以被证实在未来15年内呈下降趋势,这一因素更加占主导地位。据我们测算,到2032年,中国育龄妇女人数将降至2.97亿,育龄妇女(尤其是生育高峰妇女)数量的减少将成为未来出生人口急剧下降的核心阻力因素之一。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生育意愿低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妇女教育水平和抚养子女的高成本

生育意愿主要取决于孩子的死亡率和母亲的生育成本,总生育率代表生育意愿。中国的总生育率处于1.5的“低生育率陷阱”的边缘。我们认为,中国育龄人群生育意愿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医疗卫生条件越好,生育意愿越低;中国妇女的教育水平逐步提高,经济和思想更加独立,减少了对婚姻的依赖,增加了对工作的依赖,增加了妇女在工作场所选择生育的机会成本;抚养孩子的高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生育欲望。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未来人口政策:计划生育稀释是必然趋势,但政策效果预计有限

2018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了国务院的机构改革计划,并决定设立国家卫生和卫生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保留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因此,我们认为计划生育的稀释将是一种必然趋势,这将有助于解决中国经济中长期潜在的下行增长问题,也将增加居民的增量需求。新生儿的增加不仅会直接带动母婴、医疗和教育等产品的需求,还会带动汽车和住房的替代需求,进而带动房地产投资。但是,我们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生育观念的转变,很难通过鼓励生育政策来扭转中国总生育率的下降趋势。除了育龄妇女数量的下降,预计2019年中国的出生人口将继续下降。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中国总人口中长期预测:2031年至2037年将迎来一个向下的转折点

我们使用国际上使用的队列元素方法来预测总人口。在悲观、中性和乐观的情况下(总生育率保持在1.3、1.5和1.6),中国总人口将在2031年、2037年和2040年达到峰值,峰值分别约为141亿、14.4亿和14.6亿。预计中国将在2019-2020年进入中度老龄化,2030-2031年进入重度老龄化。老龄化水平将在2055-2060年达到稳定状态,65岁以上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稳定在35%和41%左右。此时,65岁以上人口的老年人抚养比率将达到67%左右,与2017年的16%相比翻了一番。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风险警告

1.放宽生育政策的效果不如预期;2.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3.生活成本持续上升,居民生育意愿持续下降。

上导轴承

2019年1月21日,统计局发布了2018年中国人口数据。截至2018年底,中国总人口为13.9538亿,比上年末增加530万。年出生人口为1523万,出生率为10.94‰,这是自1952年有数据以来的最低水平。根据我们的粗略估计,中国1523万新生儿的总生育率约为1.52,与2017年1.69的估计值相比大幅下降,这意味着中国正进一步接近“低生育率陷阱”。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轮婴儿潮与人口生育现状: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总生育率已降至1.5-1.6的低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对劳动力有很大的需求,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与此同时,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高死亡率也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生育愿望。从1950年到1958年,中国年均出生率为2100万,出生率为34.24‰,迎来了第一轮生育高峰。在1959年至1962年的大跃进和大饥荒期间,出生率受到了很大影响。1962年自然灾害结束后,第二次婴儿潮开始了。新生儿数量和出生率分别为2491万和37.0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然而,人口的膨胀给社会带来了健康、教育和就业等一系列问题。1971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首次将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73年,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计划生育全面实施的开始。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从那以后,中国的出生人数和出生率逐渐下降,第二次生育高峰已经结束。1980年,《致全体共产党员和共青团成员关于控制人口增长的公开信》提出了“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政策;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明确将“计划生育”纳入中国的基本国策。尽管在第二次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在此时进入了生育年龄阶段,并推高了第三次生育高峰,但范围明显比以前要小。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是显著的。中国的出生率稳步下降,2017年降至12.4‰,比196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43.6‰的高点低了30多‰。总生育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每个妇女在生育年龄期间所生子女的平均数量)从第二次生育高峰时的最高水平6.4降至1.5-1.6。根据2018年出生的人口和2017年的育龄妇女人数,2018年的总生育率仅为1.52左右,明显低于保持总人口不变所需的“代际更替”水平2.1。如果生育率保持在这个水平,我国的总人口在未来将不可避免地下降。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应该指出的是,这里我们使用的是世界银行发布的总生育率数据。中国统计局每年公布各年龄段育龄妇女的生育率数据。15-49岁的总生育率加上总收入约为1.1-1.2,明显低于世界银行的数据。统计局数据与育龄妇女人数和出生人口的匹配度较弱,国际可比性也较差,因此本报告采用世界银行数据。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而且,中国在20世纪初迎来了刘易斯拐点,自2011年以来,人口红利进入下降期,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人口问题正成为制约中长期经济发展的潜在威胁。因此,近年来中国的人口政策得到了及时调整:2013年11月15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启动独生子女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的实施”,“两个孩子单独”放开;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全面放开“两个孩子”。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然而,在政策放松后,出生人数并没有如期大幅上升。二胎政策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2016年,中国出生人口为1786万,达到2000年后的最大规模。然而,在2017年,出生人口再次下降,只有1723万,远远低于市场预期。2018年新公布的出生人口为1523万,与2017年相比大幅减少了200万。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是不是因为二胎政策的效果不明显?我们不这么认为。事实上,二胎政策全面放开后,2016年和2017年的新生儿数量分别达到721万和883万,分别占当年新生儿总数的40.4%和51.2%,表明二胎政策不仅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且对新生儿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如果二胎政策没有完全放开,新生儿的数量将会减少得更多。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因此,这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目前出生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独生子女数量下降过快。市场上有观点认为原因在于房价上涨和生活成本上涨等因素,但我们认为这只是影响生育意愿的一个方面。独生子女数量下降的核心源于两个因素:育龄妇女数量的减少和生育意愿的降低。我们甚至认为前者更为关键,因为在死亡率稳定的情况下,未来15年15-49岁育龄妇女数量的趋势是可以基本确定的,不能通过目前的政策调整来改变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再看看生育意愿,我们可以用总生育率来衡量,它现在处于1.5的“低生育率陷阱”水平的边缘。我们认为,随着妇女教育水平和生育机会成本的提高,即使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也难以有效提高生育意愿。总的来说,很难在短期内有效改善决定出生人口的两个核心因素。我们认为,未来中国出生人口的逐渐下降将是基本确定的,总人口的动能将逐渐减弱。今后,迫切需要改变人口政策,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升级,以刺激科技红利,应对人口红利的下降。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第二,出生率下降的核心原因是育龄妇女人数的减少和生育意愿的下降

2.1育龄妇女人数减少

新生人口主要取决于育龄妇女(15-49岁)的数量及其生育意愿,生育意愿主要取决于母亲的生育成本和儿童死亡率。育龄妇女是指15-49岁的妇女。在15年内(即2032年之前),这一数据的趋势主要取决于目前人口的年龄结构及其存活率,这可以基本确定,这也是出生人口更容易预测的主要原因。自2002年以来,中国1980年至1990年第三轮婴儿潮出生的人口进入22-30岁的高峰增长期,使中国2002年至2017年的平均出生人口达到1635万人,远远高于1999年的1150万人和2000年的1379万人,呈显著增长态势。然而,随着婴儿潮红利的消失,育龄妇女的基数正在缩小。2011年,中国育龄妇女人口达到3.75亿的历史峰值。据我们估计,到2018年,这一数字已降至3.45亿,而且这一趋势还在继续。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结合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女性年龄结构数据和中国保监会2016年底发布的《中国寿险业经验生命表(2010-2013)》,我们采用队列元素法对中国总人口和其他人口结构数据进行预测(详见下文第五部分)。据我们测算,到2032年,育龄妇女人数将降至2.97亿,育龄妇女人数的减少,特别是增长高峰期妇女人数的减少,将成为未来出生人口急剧下降的核心阻力因素之一。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如果我们进一步假设,从2019年起,总生育率将分别稳定在1.6、1.5和1.3,并假设发达国家的出生性别比(男性:女性)将从2017年的1.15下降到1.08,并在今后几年稳定在这一水平,我们可以在今后几年做出进一步预测。计算结果表明,到2050年,在乐观、中性和悲观的情况下,中国育龄妇女的数量将分别下降到2.42亿、2.35亿和2.19亿,处于增长高峰期的妇女人数将分别只有5312万、4932万和4190万。与相应的总生育率相对应,2050年出生人口将分别降至1109万、1007万和816万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2.2结婚的意愿和生孩子的意愿都在下降

目前,年轻人结婚意愿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自2014年以来,中国登记结婚的人数一直为负数,而登记离婚的人数一直保持正增长。从初婚年龄来看,中国的初婚年龄自1990年以来逐年上升。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10年中国男女初婚年龄分别为25.86岁和23.89岁,与1990年的23.57岁和22.02岁相比,分别推迟了约2年。观察美国人口的初婚年龄中位数,不难看出结婚年龄的上升和结婚意愿的下降可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然而,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非婚生人口比例相对较低,因此结婚率的下降也是新生儿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以总生育率为代表的生育意愿处于较低水平,处于“低生育陷阱”的边缘。在正常情况下,能保持总人口一代一代变化的总生育率是2.1。维也纳人口研究所的人口学家沃尔夫冈·鲁兹(wolfgang lutz)提出的“低生育率陷阱”假说认为,一旦生育率下降到一定水平,一般低于1.5,生育率将继续下降,由于价值观的变化、生存压力的增加等多种因素,这种趋势很难甚至不可能逆转。自1980年代以来,即使北欧国家采取了慷慨和全面的激励措施,也只是稳定了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的生育率,没有反弹到更替水平。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中国的总生育率自1966年以来逐渐下降,其中下降最快的是20世纪70年代。1965年,最高总生育率为6.396,1980年降至2.63。近年来,数据在1.6左右波动,接近低生育陷阱的临界值。我们认为鼓励生育的政策越来越难以生效。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2.3生育意愿下降的原因分析:经济发展水平、妇女教育水平和育儿成本的提高

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生育意愿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医疗卫生条件越好,新生儿存活率越高,人们的生育意愿越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的经济水平很低。人们普遍选择提高生育率来应对儿童存活率低的问题,生育率处于较高水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一问题逐渐得到改善,生育率也有所下降。我们还观察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总生育率的趋势,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越低,生育率越高。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其次,生育意愿的降低与妇女教育水平和劳动参与率的提高直接相关。我们比较了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按性别分列的教育水平数据。2000年,本科男女生的比例分别为65%和35%。2010年,妇女的比例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达到45%,而男子的比例下降到55%;研究生教育也是如此,女性比例增加了13个百分点,从2010年的30%增至43%。这表明,近年来,中国妇女的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教育水平的提高推迟了结婚和生育的年龄。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根据美国劳工部网站2012年发布的“国际劳工比较图”(2010年数据)数据,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高达68%,远高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2010年,美国约为59%,德国为52%,法国为51%,日本为48%,印度为29%)。总的来说,中国妇女不仅在教育上逐步提高,而且在经济和思想上更加独立。他们对婚姻的依赖减少了,而对工作的依赖增加了。越来越多的职场女性面临着工作和家庭之间的权衡,选择孩子的机会成本也越来越高。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最后,抚养孩子的费用和生活费用都很高。目前,人们抚养孩子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孩子的教育水平和高质量的培训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花费的精力和成本自然也就更高了。新浪2017年11月发布的《2017年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显示,中国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20%以上,子女出生和培训支出已成为许多家庭的最大成本。此外,30%的家长愿意支付超出其消费能力的学费,这表明目前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根据白皮书中的另一项数据,参加补习班的学龄前儿童比例达到89.92%,爱好和专长的比例分别高达58.73%和11%。两者之和总是主体的两倍,这说明在中国,家长对孩子全面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抚养孩子的高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一些群体的生育意愿。特别是,目前大多数育龄青年是独生子女一代,一个家庭承受着抚养四个老人的压力。他们还面临着更大的工作压力和更高的房价,这两者共同导致了生育意愿的降低。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3.对未来人口政策的预测:从机构改革职能的调整来看,计划生育的弱化是必然趋势

3.1计划生育的淡化是必然趋势

2018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了国务院的机构改革计划,并设立了国家卫生和卫生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的一个组成部门,但没有保留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卫生和卫生委员会负责开展人口监测和预警工作,制定出生政策,研究并提出与出生有关的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的政策建议,促进出生政策与相关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匹配,参与制定人口发展计划和政策,执行国家人口发展计划中的相关任务。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我们认为,设立国家卫生委员会的目的是淡化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计划生育概念,为及时调整人口政策铺平道路。从国家机构职能调整的角度来看,计划生育的淡化是必然趋势,预计生育政策的全面放开将是大势所趋。一方面,放宽生育政策将有助于解决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率可能下降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将增加居民的增量需求。新生儿的增加不仅会直接拉动妇幼用品、医疗保健、教育等产品的需求,还会拉动汽车和住房的替代需求,这也将拉动房地产投资。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2018年9月1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国家卫生计生委职能配置、内部结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决定取消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指导部、计划生育发展部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部三个部门,新增四个部门:老龄健康部、职业健康部、人口健康与家庭发展部和卫生局。这一部门调整进一步强化了计划生育政策将全面放开的政策预期。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3.2我们预计,即使完全放开生育政策,刺激生育的效果也将是有限的。

我们预计,即使生育政策完全放开,刺激生育的效果也将是有限的。原因有几个:首先,育龄女性人口下降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对工作的依赖增加了分娩的成本,一个孩子的出生仍然不容乐观。第二,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国际经验来看,中国现在都处于“低生育率陷阱”的边缘。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生育观念的转变,很难通过鼓励生育政策来扭转中国总生育率的下降趋势。第三,第二胎的库存需求已经被大量消耗,边际增量在未来将会减少。2017年初,前卫生规划委员会披露,“当二胎政策完全放开时,满足二胎要求的目标人口为9000万。由于各种原因,在9000万目标人口中,只有28%能够生育。”我们估计这个数字大约是2520万。2016年和2017年,共有1604万人生育了两个孩子。考虑到2018年的数据,预计二孩政策带来的二孩存量需求对新生数量的边际影响将逐渐减弱。第四,完全放开生育政策的目标群体的规模明显小于两个孩子。生育政策完全放开后,2016-2018年的二胎人口是三胎的主要潜在人口。即使按28%的比例换算,完全放开生育政策的目标人口也只有450万至560万左右,大大低于全面二孩时期的目标人口。事实上,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育龄儿童的生育意愿普遍较低。根据中国社会调查(CSS)2013年的数据,中国育龄儿童的平均理想数量为1.93,其中0、1、2、3岁及以上儿童分别占0.1%、13.2%和81.8%,这意味着上述计算中使用的换算率将远低于28%,即完全放开生育政策的目标人口可能远低于450万,每年释放的新生人口数量甚至更少。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从结构上看,完全放开生育政策的效果可能不同。在下表中,我们列出了2013年按年龄组、性别、户口和教育水平分列的社会保障体系结构数据。数据显示,年龄越大,生三个孩子的意愿越强。40-44岁年龄段儿童的理想数量为6.3%,明显高于20-24岁年龄段的3.1%,所有样本的平均值为4.9%;农业户口生育三个孩子的意愿更强。3个及以上子女的农业户口居民子女理想数为6%,高于非农业户口居民的2.1%;教育水平越低,想要三个孩子的愿望就越强烈。小学三岁及以上人口的概率为10.1%,远远高于大学及以上人口的2.5%。可以看出,完全放开生育政策对不同群体的影响大不相同。从子结构的角度来看,完全放开生育政策将更明显地提高农村地区和低教育水平群体的生育意愿。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放开生育政策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加剧新生儿的性别失衡。受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中国新生儿性别比长期失衡。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的出生性别比是121.21(女性=100),即每100名新生儿中约有55名男孩。根据儿童数量,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第一个孩子、第二个孩子和三个孩子的新生儿性别比例分别为113.73、130.29和161.56,呈上升趋势。由此可见,中国家庭会更加关注新生儿的性别,当他们想要第二个孩子时,更喜欢男孩。因此,我们认为,如果生育政策完全放开,新生儿性别失衡可能会变得更加严重,女婴比例的降低将导致未来育龄妇女比例的降低,但从中长期来看,这不利于人口增长。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3.3国际经验表明,鼓励生育政策的效果不明显

世界上所有国家一般都实施适当的生育鼓励和补贴政策。以日本为例。目前,日本实施了各种鼓励生育的政策:在个人福利方面,妇女不仅享有产假,而且在分娩后还享有育儿假,这两种假期加起来约为一年。此外,照顾生病的孩子被认为是假期。在社会关怀方面,50%以上的托儿所和幼儿园费用由国家支付。日本从2010年开始放宽儿童津贴制度,15岁前每月可领取13000日元;2012年后,再次进行了调整:3岁以下儿童的月津贴为15,000日元,3岁以上和15岁以下儿童的差别津贴为10,000日元。2017年,日本政府通过了2万亿日元的“人造人革命”计划,预计将在3年内实现日本儿童的免费教育。该计划将为全国3-5岁的儿童提供免费幼儿园服务。在法国,有第三个孩子的母亲可以在一年内获得每月1000欧元的津贴;在新加坡,有两个以上孩子的家庭可以享受高额税收优惠和特殊扣除。如果他们有第三个孩子,他们也可以被分配到国家住所。此外,该州还设立了“婴儿奖金”计划。当一对夫妇有了第二个或第三个孩子,政府会把钱存入他们的账户,为他们提供托儿所或幼儿园的费用。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然而,根据各国的总生育率数据,鼓励生育政策的效果,无论是一胎还是多胎,都不明显。生育率仍然与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育率持续下降或徘徊在较低水平。我们倾向于认为人口政策的收紧和放松是不对称的,“推绳”的效果往往明显弱于“拉绳”。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4.出生人口有十二生肖规律吗?猪年出生人口会增加吗?

4.1中国居民对猪年有偏好吗?

2019年是农历猪年。会不会出现“金猪婴”的集中出生,从而推高出生人口?我们分析了1930年以来中国的出生人口数据。总的来说,中国传统观念中的生育人口特征并不显著。首先,我们来看看每一个生肖中新生人口的增长率。数据显示,猪年的人口增长率并没有明显高于其他生肖,甚至增长率为负,低于大多数生肖。为了消除不可抗力的影响,我们用育龄妇女人数和总生育率计算当年理论出生人数:出生人口≈育龄妇女人数×总生育率/35(育龄妇女为15-49岁的妇女,生育期为35年);我们认为理论出生数和实际出生数的差异基本上可以排除婴儿潮一代和政策的影响,衡量生肖的差异更为合理。根据我们的计算,猪年的实际出生人口并不显著高于理论出生人口,猪年的生育偏好也不显著。由此,我们认为,除了受到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因素和政策的影响外,影响出生人口的最重要因素仍然是育龄妇女的数量和生育意愿。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4.2 2019猪年出生人口预测

因此,我们根据育龄妇女的数量和生育意愿预测2019年的出生人口。2011年后,中国育龄妇女数量进入下降通道。在第2.1部分的计算中,我使用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女性年龄结构数据和2016年底中国保监会发布的生命表数据来预测未来育龄妇女的数量。预测数据显示,到2018年,育龄妇女人数将降至3.45亿左右。如果假设2019年中国的总生育率为1.5,那么2019年的理论出生人口将为3.45亿×1.5/35 = 1479万,与2018年的出生人数1523万相比,这一数字将继续下降。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V.中国中长期总人口预测:2031年至2037年将出现一个向下的转折点

我们使用国际上使用的队列-成分方法来预测中国的总人口,继续前面的三种情景,分为乐观、中性和悲观预期,并得到总人口的中位数及其运行范围。

队列单元法的计算过程是:当某一地区的人口达到较大规模时,不同年龄组的人口具有相对稳定的时间特征。该方法需要以下基本数据:基期内各年龄和性别的人口、死亡率、净移民率、生育率和预测期内新生儿的性别比。假设T期总人口、出生数、死亡数和净移民数分别为pt、bt、dt和mt,队列单元法遵循以下简化公式: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具体步骤如下:第一,假设预测期的四个参数,一般是基于对预测期人口变化的合理判断;其次,利用死亡率和净移民率假设计算每个年龄的人口。以t+1期2岁人口的计算为例,将t+1期1岁人口的数量乘以下一期2岁人口的死亡率和净移民率,然后从1岁人口的数量中扣除这一变化,得到t+1期2岁人口的数量。为了简化计算,我们根据统计局的数据线性外推总死亡人口,忽略净移民人口。第三,使用生育率和新生儿性别比率假设来计算每个时期的男女出生人数。以t+1期新生女婴数量为例,将15-49岁育龄妇女数量乘以生育率即可得到t+1期新生女婴数量,再利用新生儿性别比即可得到新生女婴数量。第四,利用简化公式得到t+1期总人口和各年龄、性别人口;第五,重复上述步骤,得到未来时期的人口预测。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根据我们的计算,假设中国总生育率从2019年开始将保持在1.3、1.5和1.6,即在悲观、中性和乐观的条件下,中国总人口将在2031年、2037年和2040年达到峰值,峰值分别约为141亿、14.4亿和14.6亿。随着育龄妇女总数的减少和以总生育率为代表的生育意愿的降低,生育数量也将呈下降趋势;相反,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将导致死亡率的上升,人口增长的潜在能量将逐渐减弱。两者的交集是当总人口减少时。如果出现更悲观的情况,人口峰值会出现得更早,峰值会更低。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我们也得到未来衰老的进化路径。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10%、20%和3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7%、14%和21%,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已经进入了一个轻度、中度和重度老龄化的社会。自1999年以来,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7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7.3%,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1.4%,目前处于轻度老龄化阶段。根据我们模型的计算,三种情况下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基本相同,预计2019-2020年进入中度老龄化,2030-2031年进入重度老龄化。在这两点上,老龄化速度将明显加快,而这一时期也将是中国老龄化问题从量变到质变发酵的关键点。社会养老压力的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压力、医疗资源的稀缺等问题预计将逐步暴露出来,因此提前制定政策是必要和迫切的。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老年人口的比例将趋于稳定。我们的计算结果表明,老化水平不会一直增加。从2055年到2060年,65岁以上和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稳定水平,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稳定在35%左右,6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稳定在41%左右。然而,在更悲观的情况下,如果总生育率继续下降,老龄化程度将继续加深。

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在总生育率保持在1.5的中性假设下,我们以2065年的数据为例,计算了稳态老龄化时期老年人的抚养比。数据显示,到2065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老年抚养比率将达到67%,而到2017年,这一数字仅为16%,抚养压力成倍增加。

就劳动力而言,不仅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正在缩小,而且到2065年,这一数字将从2017年的72%降至53%,劳动力老龄化程度将大大加剧。计算结果表明,到2065年,45-64岁老年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将达到45%的高水平。

风险警告

1.这项政策没有达到预期。例如,生育政策的自由化没有伴随相关的鼓励和补贴政策。在居民生育意愿较低的情况下,刺激政策的效果有限,对生育的拉动小于预期;2.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3.居民生活成本持续上升,收入持续下降,居民生育意愿持续下降。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华泰宏观李超:猪年出生人口会不会增多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26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