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57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中国气质”与“生态文化”——参观北京世博会“中国馆”
新华社记者魏、杨娜
原有的人字支撑屋顶造型,紫禁城的琉璃瓦屋顶,美丽的“四水归堂”水上庭院,先进的风洞技术,雨水收集系统和数千块太阳能光伏板...
位于北京世博园中心的中国馆是半圆形的,象征着中国的“完美”,坐落在青山绿水和梯田花卉之间。它体现了古人因地制宜的农耕文化和建筑智慧,也展示了中国现代绿色节能技术的水平。
一个多月来,被称为“生活与呼吸”的中国馆,以其柔和包容的雄伟姿态和“中国式”的建筑风格,深受游客欢迎。截至本月初,中国馆已接待游客136万人次,日均游客量近4.1万人次。
6日,北京世博会迎来了中国国家馆日,中外嘉宾代表齐聚一堂,欣赏建筑之美、灿烂的园林之美,感受中国悠久的生态文化。
“让建筑回归自然”是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凯。他希望能够用田园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建筑,继承先民的田园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价值观,展示中华民族的生态文明理念和智慧。
为此,场馆的整体设计采用了最简单的“人”字形支撑——这是人类建造避难所时最早的形象,场馆内的电梯也被设计成一棵“大树”,伴随着“树枝”的生长。场馆注重绿色节能,屋顶有雨水收集系统,场地有透水路面,地下有雨水蓄水池。回收的雨水用于外部梯田灌溉,形成生态微循环。
从中国馆前的广场走进来,一口巨大的圆形“井”映入眼帘,水从井里流到第一层地下室,形成了瀑布景观。在上升的水汽中,听着流水的声音,从对面湖面吹来的风特别凉爽。
特色园艺和珍稀植物、传统插花艺术展览、钢琴、象棋、书法和绘画...近几天,中国馆集中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独特植物、园艺文化和科技成果,展示了中国园艺发展的活力,吸引了蜂拥而至的游客。
北京世博局园艺司副司长郭嘉表示,园艺师通过花期调控技术,使梅花、兰花、菊花、牡丹等中国传统花卉在展览期间开放,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园艺发展的成就。
走进地下室,你可以通过“井”欣赏瀑布,在巨大的植物画中寻找“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你也可以漫步在生态文化展区,慢慢感受古人对植被的诗画和对山水家园的孜孜追求。
分散的丙烯酸光束包含植物种子,就像嵌在象征地球的五色夯土墙中的星星...《天地种子of/きだよ/composed》的意境体现了中国先民的生态哲学,也象征着中国园艺文化种子的萌发。
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被现代科技手段重现,游客们惊叹不已。
《诗经》中的植物及其标本,《千里河山》中有不朽的青苔和动感的光影,还有十八子的绚丽形象……人们在光影的变换中感受到枝叶的轻抚和花鸟的呼吸节奏。
在中国馆的出口处,巨大的幕墙向游客展示了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从浙江省陆家村到河北省塞罕坝,再到长白山保护开发区,观众就像走在“峡谷”里,俯瞰生机勃勃的青山绿水,体验中国绿色发展的卓越成就。
中国前言馆的“生态墙”是供游客拍照的“净红墙”。这座6米高的生态墙以浙江省安吉县的景观为基础,绘制了一幅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立体山水画。
走在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里,你可以感受到跌宕起伏,明暗变化,品味人与自然的简单关系。尽管博物馆里人山人海,但总是有凉爽的微风,这也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建筑智慧。
"中国馆根据延庆地区的气候特点,采用风洞技术."崔凯介绍说,中国馆不是封闭的建筑。从地下到地面有几十个通风口和多条通道,这样风可以一层一层地穿透出去形成一个回路,新鲜空气可以进入,屋顶的天窗可以电动打开。这些通风和导风设施使人们感到舒适,同时有效降低能耗。
中国馆的游客留言簿充满了钦佩和自豪:“中国的美丽是世界上最好的,到处都可以看到美丽的祖国,为祖国的历史和今天感到骄傲。”“中国馆是祖国繁荣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典范”...
"中国馆太壮观了!"哈尔滨游客齐冬梅在参观后赞不绝口。“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博物馆里那些形状各异的美丽盆景。我们家非常喜欢盆景,并且长得很多。这里的植物给我的园艺设计带来了很多灵感。”祁冬梅说。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史玉妍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中国气质”“生态文化”——探访北京世园会“中国馆”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25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