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87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钮文新
与往常一样,央行今年第一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给出了大量数据,但其中一些问题有些令人费解。例如,央行表示,自2018年以来,通过下调基准,释放了8.4万亿元的长期流动性,但为什么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显示,商业银行(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没有大幅下降?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特点,减记实际上应该是一个减记资产负债表的过程。所谓准是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即商业银行(存款金融机构)被央行强制锁定的存款准备金率。例如,如果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是10%,这意味着商业银行每增加100元存款,就必须向中央银行存入10元。根据这些规定,降低标准是为了释放商业银行在央行的一定比例的强制性存款,将商业银行不能使用的资金转化为可以使用的资金。
由于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属于中央银行的负债,这种减少意味着中央银行的负债减少。当然,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也应该相应减少,这就是所谓的规模缩减。因此,我们说,降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收缩的过程,而降低央行资产负债表将导致货币扩张的过程。
然而,我们看到的事实是,从2018年到2020年4月,央行10次下调标准,平均法定存款利率从两年前的14.9%下降到现在的9.4%,降幅为5.5个百分点。根据央行的统计,这一过程共释放了8.4万亿元的长期流动性。如果不考虑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大幅增加,如果允许央行释放8.4万亿元的长期流动性,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应该从2018年的22万亿元减少到23万亿元,减少到大约14万亿元到15万亿元。然而,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显示,截至2020年3月底,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仍保持在20至21万亿元。
这正常吗?为什么央行向商业银行发放8.4万亿元人民币的长期流动性,而商业银行却不使用它,仍将它存在央行,以增加超额存款准备金?是因为商业银行有大量的长期资金,根本不需要这些资金,还是有其他原因?如果削减只会增加供过于求,削减的效果会大大降低吗?
根据规定,央行在下调评级时释放的资金应首先进入商业银行在央行的账户。其本质是从法定存款准备金向超额存款准备金转变,超额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可以随时使用的资金,只要银行需要,它就可以立即成为银行的营运资金。在正常情况下,降低审批后不会花很长时间。除了保留一定比例(如1%至2%)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外,这笔钱肯定会被商业银行用于经营。
为什么商业银行一定要使用降息释放的资金?首先,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收入极低,根本无法支付存款成本。4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4月7日起将中央银行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72%下调至0.35%。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和贷款之间1.5-2个百分点的利差相比,这一收入水平实际上没有吸引力。第二,商业银行的长期流动性相当匮乏。从老百姓的储蓄存款中可以看出,一年以上的定期存款越来越少,大多被短期金融产品所取代。尽管银行理财产品长期以来一直在扩张,但这并不是商业银行拒绝使用超低成本长期基金的原因。因此,商业银行为什么要在央行存放大量廉价的长期资金?很难理解。
说到这里,联想考虑到一段时间以来中美储备水平基本一致的观点,认为中国的法定储备比率+超额储备比率是12%,而美国也大致相同。基于这种情况,建议中国的标准降低限于0+。为什么这个观点有争议?首先,由于美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仅为1%,其余为超额存款准备金,即商业银行可以随时自愿动用的资金,这与中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不能动用)有本质区别。第二,为什么美国库存积压率高?原因是当美联储实行零利率时,给超额存款准备金1.75%的利率,但在加息和减表的过程中,美联储也降低了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利率,使超额存款利率迅速降至6%左右。
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观点?有必要证明中国的减排限于0+吗?或者这是否意味着商业银行不应使用削减后的资金?说实话,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看,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讨论,我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责任:陆江涛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的版权作品必须经过授权,重印时必须注明出处。违反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钮文新:“降低标准”更现实吗?——央行给出的数据有些“不容易理解”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