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69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钮文新
最近,赤字能否货币化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说实话,这件事真的没什么好争论的。金融只是说中央银行应该把国债(国家信用)作为处理基本货币的基础。另一方面,中央银行认为这是赤字的货币化,是财政对中央银行的透支。
从表面上看,有不同的理论,但这里有一个关键的基本概念:什么是赤字货币化?央行购买国债是金融货币化,这是真的吗?根据理论,所谓的财政赤字货币化一般是指直接和强制向中央银行发行国债。这种情况以前在我国发生过,但那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而且已经改变了很长时间。
为什么信贷会阻止财政赤字货币化?关键在于担心政府会利用其过度的权利发行国债进行投资,以实现其政治成就,从而不断刺激经济。因此,货币主义理论主张货币政策应该独立,不受金融欲望的约束,并防止金融透支到中央银行。
基于这样一个基本认识,我们需要认识到,判断财政对央行的透支是否应该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首先,央行是在积极购买政府债券,还是被迫购买?如果央行因金融压力而被迫购买国债,这显然是从金融向央行的透支。然而,如果央行自愿购买债券,它只是央行处理基本货币的工具。为什么不呢?这不是货币理论给出的行为模式吗?
第二,是否存在有效的财政约束?如果政府预算约束不强,央行的地位太弱,问题很容易出现。但是,如果政府预算必须得到国会的批准,而且法律不支持政府预算的任意扩张,就不存在财政透支的问题。即使透支真的发生了,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美国政府赤字正在大规模透支美联储,但这也是美国无助和国会批准的结果。
根据上述情况,即使中国央行购买国债,也不存在所谓的央行透支或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问题。首先,央行在二级市场(甚至一级市场)购买国债完全是央行的独立行为,完全不受金融控制。第二,中央政府的预算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这是整个国家的意愿,而不是财政决定。
此外,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都是受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统一领导的行政机构。货币政策取向和财政收支安排反映了中央政府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承诺的工作目标。在这种背景下,货币政策就像财政政策一样,不具备所谓的独立性,更不用说成为一个独立的王国了。因此,在我国,必须强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密切配合,这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有效性。
至于央行是否应该购买政府债券以及如何购买,我们认为这应该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尤其是在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箱中,再有一个工具没有错。毫无疑问,中央银行是国家的合法货币发行机构。中央银行的中央票据代表国家的信用,但政府发行的国债也代表国家的信用。央行没有理由拒绝它们。此外,中央银行职能单一,只能发挥处理基本货币的作用,但国债不仅可以为中央银行提供基本货币,还可以承担国家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中央银行与国债具有同等效力,但从国家角度来看,国债的效力显然远远大于中央银行。
这仍然是一个老问题:我们需要摆脱部门偏见,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评估是非。
责任:陆江涛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的版权作品必须经过授权,重印时必须注明出处。违反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钮文新:关于中央银行和金融有什么好争论的?-货币政策不应被自身束缚。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