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52字,读完约6分钟
赵忠贤 (本网记者何中然拍摄)
本网北京1月9日电(陈听雨)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在没看到赵忠贤之前,记者头上的光环,认真地笑着,说着常人听不见的高深理论,是被人仰望的大人物。
但是出现在眼前的是穿着雪白、黑色夹克和黑色裤子的老年人。 就座前,老人向年轻的记者们鞠了半个躬。 然后想起心爱的超导事业,他滔滔不绝。 他说:“我不是高官,不要把我当工人报道,我只是在做本职工作。”
这位朴实无华的老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赵忠贤。
中科院物理所所长王玉鹏说:“几十年来,中国的高温超导研究从追赶到世界领先,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赵忠贤是第一倡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他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国际领先的成果,是新中国培养的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为高温超导研究扎根中国、位居国际前列做出了重要贡献。 象征最高荣誉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赵忠贤,对我国基础物理研究和科研人员是巨大的激励,国家期待着受赵忠贤影响的几代青年科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在未来第三次高温超导突破中做出新的成果,为祖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事业贡献力量 ”。
“热的时候一次又一次,冷的时候一次又一次”
赵忠贤,1941年出生,辽宁新民。 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工作到现在。 从1976年开始,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的研究。
超导、全名超导电性是指某些材料在温度下降到某一阈值(即超导临界温度)以下时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具有这一特征的材料是超导体,在新闻通信、生物医学、航空空宇宙等行业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事实上,超导就在我们身边。 医院采用的1.5t和3t核磁共振成像装置的核心部件是1.5特斯拉或3特斯拉的超导磁铁。 北美地区有数千台高温超导滤波器服务于手机基站,与以前流传的基站相比,通信质量有了很大改善。 年发现“神粒子”的欧洲核中心大型对撞机中,数十公里长的超导加速环和几层的超导探测器是重要的部件……
高温超导体是指临界温度在40k (约零下233度)以上的超导体。 物理学家麦克米伦根据1972年诺奖获奖的bcs理论,认为超导临界温度超过40k的可能性很低,他的计算被国际学术界普遍认可,因为40k将其称为“麦克米伦极限”。 超导临界温度极低,广泛应用受限,寻找高温超导体至今仍是全世界科学家的梦想。
50多年前,年轻的赵忠贤进入中科院物理所时,我国的超导研究才刚刚开始,寻找高温超导更是天方夜谭。 目前,当年的年轻人已经青丝结霜,中国高温超导研究也赶上了世界前列,古稀之年的赵忠贤培养并影响了世界领先的中国高温超导研究优秀人才。
1986年,贝特·德诺兹和穆勒发表了“ba-la-cu-o系统可能有35k超导电性”的文案。 赵忠贤是国际上最早认识到铜氧化合物超导体重要作用的少数科学家之一。 从1986年末到1987年初,赵忠贤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地在实验室战斗。 我饿了,煮面条。 因为累了,所以轮流靠着椅子打盹儿。 那时开始研究,整晚都没睡。 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充满信心,互相鼓励:“现在这个样本不是超导,新的超导体很可能在下一个样本中诞生。”
终于,赵忠贤率领中科院物理所团队在钇钡铜氧中发现了93k的超导转变,中科院数理系发现了液氮温区超导体,国际上首次宣布其元素组成为ba-y-cu-o。 国际上许多实验室验证了中国的事业,推动着世界范围内的高温超导研究热潮。 该成果于198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20世纪90年代末,在全世界科学家对高温超导材料探索迷茫的时期,研究者纷纷“转向”,国内的高温超导研究也受到了影响。
超导研究极其困难,道路曲折漫长。 赵忠贤反复提到的是——一次又一次,好好地。 他说:“这项研究热的时候一次又一次,冷的时候一次又一次。”
“虽然当时遇到了瓶颈,但高温超导研究很有潜力,我相信将来会有很大的突破。 ’他决心牢牢守住这个阵地。
多次实验、失败、重新开始……
到2008年,赵忠贤团队发现系列50k以上铁基超导体,创造了较大铁基超导体55k的世界纪录,为铁基超导体为第二个高温超导家族提供了重要依据,实现了高温超导研究行业的第二次突破。
在研究过程中,他虽然已经67岁了,但仍然带领年轻人通宵工作,完成了最重要的三篇论文。
美国科学杂志评论他的研究成果说:“中国像奔流一样不断涌现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聚集状态的物理行业中,中国已经成为强国。”
捆绑青山不放松的赵忠贤花了近20年的时间,终于重新加热了高温超导的“冷板凳”。
年,时隔24年,赵忠贤团队再次因高温超导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迄今为止,该奖项连续3年空不足。
“很遗憾,在我们国家研究超导启动时的条件很辛苦! 由于经费有限,项目组采用的基础设备都是旧装备和自己制作的,虽然很土但很有用。 ”。 想到现在,赵忠贤感慨万千。 “砂轮无疑是砍柴工,目前我国的超导研究已经是世界一流水平,已经具备了独创性突破的基础和能力。 ”。
自1911年人类发现超导以来,国际超导研究行业共有10人获得了5次诺奖。 赵忠贤40多年来平静坚韧的心情必然会让人好奇。 “诺奖很好,但这不是我的目标”。 这位古希腊老人挥手说:“高温超导的成果像水滴一样,水滴变成丝绸,聚集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 一代人工作。 我做了基石,希望年轻朋友做个大计划。 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将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 他说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赵忠贤:五十年磨一剑 铸就超导强国梦”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42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