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13字,读完约4分钟
科学技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的本质是渴望过去,创造新事物。 对创新来说,学术平等、百家争鸣像水和空气一样重要
最近,中国工程院和中科院相继公布了年度增选的院士名单。 向“新科”院士表示祝贺,也要警惕另一种现象“院士崇拜”。
现实中,“院士崇拜”现象屡见不鲜:科技策划院士主导才算权威,项目判断院士主持有分量,院士不出席会议就不高,将座位院士摆在第一排……更令人担忧的是,一点招聘工作集中智慧, 一个沿海城市高调发布“国际院士港”,宣布推进“中国院士节”的设立。 以某内陆省高规格举办“院士联谊会”,意在以院士之名获取越来越多的科技资源……

“院士”一般是授予科学家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是我国科技界、工程技术界的杰出代表,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国家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荣誉,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但是,过度崇拜院士的倾向是不可接受的。 仔细分析,可以认为“院士崇拜”的根源是将“最高学术称号”等同于“最高学术权威”,院士是“最高学术水平”的化身。 但是,现实情况并不完全如此。

首先,评选院士基于候选人过去的科技成果和社会贡献,不能简单地联系到现在的学术水平。 正如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所说,“获得院士荣誉称号只意味着过去的学术成绩和贡献得到认可,最高学术称号不能与最高学术水平直接划等号”。 对此,已故院士王选也表示:“我38岁时站在研究的最前线,是个无名小卒。 58岁时成为两院院士,两年前离开了设计第一线。 现在已经68岁了,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但远离了学科的前沿。 ”。 他指出:“院士错误地认为当前行业的学术权威,时态错误,常说不知道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

以今年新当选的工程院院士为例,最小年龄49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56.37岁——许多院士都过了创新的黄金期,有些人已经远离创新第一线多年。 特别是现在的知识更新和技术迭代速度可以说一日千里,其速度比以前任何时期都要快,一点半的科学家与时俱进的压力真的很小。

第二,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高速发展,现在的科学家,特别是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比以前增加了很多,同一研究行业水平不同的科学家往往有几个或十几个。 由于增选的院士名额非常有限,当选的当然很优秀,但落选的并不算太优秀——原水平的科学家,评价院士后水平有所上升,可能一下子成为了“最高学术权威”。

科学技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的本质是渴望过去,创造新事物。 对创新来说,学术平等、百家争鸣像水和空气一样重要。 在各类科技活动中,重视和尊重院士的意见是毫无疑问的,但如果过分崇拜院士、唯院士的“马首是瞻”,为什么要独立思考、创新呢? 过度崇拜院士,不利于培养自由探索、平等交流的学术氛围,不利于促进中青年科学家的成长。

消除“院士崇拜”,相关科技部门负有重要责任。 在各类科技活动中,要打破“凡事都要院士主导”的陈规,实事求是,不拘一格,让身处一线的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参与科技规划、项目考核和成果判断等。 对于以院士之名创造业绩、创造噱头、寻求资源的错误方法,必须坚决抵制。

习主席在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两院院士享有中国科技界最高的学术荣誉,在全社会高度关注,一言一行都对学术风气和社会风气产生很大影响。 希望广大院士恪守学术节操道德理念,融学术人格于一体,赢得崇高学术声望,展现高尚人格风范。 新老院士牢记总书记的要求,期望为推进科技创新、弘扬科学精神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敬重院士≠盲目崇拜”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4249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