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18字,读完约3分钟

5月10日,中国地震局宣布,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最新进展备受外界关注。 年5月12日汶川地震10周年国际研讨会上,我国宣布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至今已有一年。 “近一年来,我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进展顺利,在实验场新增观测站360处,积累了观测数据。 ”。 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说。

“一年了,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干了这些大事”

实验场的位置很独特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覆盖川甘边界至云南南部地区。 郑国光说,这是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研究的结果。 该地区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强烈变形的地区,地质结构多种多样,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类型丰富,有长期积累的观测资料,是开展地震科学实验的理想场所。

“一年了,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干了这些大事”

郑国光表示,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从地震破裂过程到工程结构响应”全链条的地震科学实验场,也是国际上迄今为止比较大陆型强震进行系统研究的地震科学实验场。

郑国光表示,该实验场为基础研究,兼顾应用,将为地震业务系统提供基于科学研究的新业务能力。 例如,在监测预报中,通过数值地震预测模型,进行从经验预测到理论预测的转换等。 ”

将要点展开为公里深井观测

地震科学实验场是地震科学技术的野外实验室,其任务是比较和深入研究地震孕育、发生和灾害各环节的科学问题,特别是野外实验需要验证的科学问题。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宣布建设以来,科学家们对其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业内人士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该实验场的建设使科学家们能够利用现代化的立体观测台网,实现多学科的高精度、高密度观测。 开展野外观测和实验,可以解决从地震孕育、发生到地面振动、建筑物破坏等全链条隔振减灾技术的问题,可能会极大地推动地震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地震灾害的防治。

“一年了,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干了这些大事”

郑国光表示,今后将加快实验场建设,争取在3年内建成数百米至1000米的地震井下观测台阵,获取更丰富的地下结构和介质观测数据。

17个团队开始了事业

法国科学院院士paul tapponnier是众多参与实验场设计、建设和研究的国际科学家之一。 他表示中国的地震机制有自己的特点,实验场的建设给科学家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目前,美国、俄罗斯等13个国家参加了地震科学实验场相关工作,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17个专家队伍开始了科研工作,研究项目近60个。

“一年了,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干了这些大事”

郑国光表示,下一步,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将提高共建共享水平,建立数据共享合作机制,为科研团队提供观测仪器、野外观测服务和数据新闻共享,使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成为新思想的孵化器、新技术的加速器、新成果的推进器 (记者李艳)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一年了,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干了这些大事”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42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