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67字,读完约6分钟
今年4月末,北大母亲杀人事件的嫌疑人吴谢宇在重庆被逮捕。 警方表示,在吴谢宇逃亡的3年多时间里,他非法持有30多张身份证用于日常生活。 这个详细的披露浮出了身份证的非法交易。
5月22日,记者从重庆警方获悉,今年一季度以来,重庆公安机关共解决电信诈骗案件近8000起,同比上涨123.5%。 在这么多网络诈骗案件中,泄露的身份新闻成为诈骗集团的“共犯”。 嫌疑人用收购的身份证假冒身份进行诈骗,用这些身份证取现大量银行卡,收受被诈骗人的钱财,用于洗诈骗“黑钱”。
记者采访表明,管理身份新闻意识薄弱,为违法犯罪提供了土壤。 有时会借朋友或工作单位,或者在网吧“借”未成年人的身份证上网等,擅自借出身份证。 一些不法分子专门瞄准城市外出务工群体,收购身份证,对外称为“借”。 很多外出务工者缺乏身份新闻的保护意识,“借”自己的身份证被骗子利用欺骗。
诈骗集团“借”数百张身份证进行诈骗。
今年2月,重庆渝北区公安分局联合福建厦门警方打掉了买卖身份证的新闻违法犯罪集团,逮捕了3名头号嫌疑人,并查获了数百张身份证和银行卡。
调查显示,从2009年12月开始,该犯罪集团的罗某军、任某等通过网络联系海外网络通信诈骗集团,对方首次收购身份证新闻及其办理的银行卡,银行卡必须在3个月内有效,1
由于这笔生意比简单买卖身份证利润更高,罗某军们开始聚集社会闲散人士,瞄准城市工人群体收购身份证,向该集团提供大量身份证新闻和银行卡。
罗某军等人为了消除外出务工者的担忧,经常利用农民关系,在外出务工者中收购身份证,称为“借”,给外出务工者的钱称为“感谢费”。 每次领取身份证,他们都会给200元到500元的“感谢费”,并且承诺聘用期为3个月。 罗某军等人仅用两个月就收购了数百张身份证,获利5万元以上。
公安部门确认,该境外网络通信诈骗集团一方面利用这些银行卡,收受被诈骗人的钱,诈骗资金在大量银行卡之间进行足够多的冗杂转出,洗清赃款,增加公安机关的调查难度。 另一方面,利用真实身份新闻伪装自己,骗取骗子的信任。
借用身份证,差点引起30万元违约金
身份证现在已经成为人们参与移动、从业、就业等多种社会活动的许可证,没有身份证,一步也走不动。 身份证被别人滥用,会给自己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和麻烦。
例如,面对“被贷”、“被支配人”后难以偿还的巨额债务,有可能进一步被列入失信名单,背负“污点”。 很多人都遇到过“被开房”“被通缉”等不自然的事情。 “被结婚”“上学”会导致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此外,非法使用者将承担不必要的损失。
今年1月,西南政法大学教师韩先生打算回家过年,突然发现不能坐飞机和高铁。 经询问,得知其名下有企业,被山东济南市历下区法院列为“老赖”,拒绝偿还1800万元债务。 为此,他被法院拉入了限制高成本黑名单。
韩先生在发现身份证是伪造的后,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补救,要求有关部门查明真相,恢复自己的身份新闻,更正、整理与自己无关的新闻。 在这个又多又杂的漫长过程中,他为了解决这个,支出了住宿费、交通费、律师费等2万多元,受到了正常的出行、精神、名誉损失等多重伤害。 结果,冒名者也只是被济南警方行政拘留了五天。
重庆巴南区的李先生告诉记者,由于将自己的身份证借给了曾经工作过的公司,该公司利用他的身份新闻,与当地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了数千万元的购房合同,约定违约金30万元以上。
后来,由于李先生原公司履约失败,他被房地产公司起诉到法院,要求赔偿违约金。 之后,在法庭上进行了调解,李先生和房地产公司达成了协议,解决了纠纷,但让李先生连呼“教训很深”。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自己身份证的新闻经常轻易泄露。 例如,在采用各种网络app软件时简单地留下自己的身份新闻、联系方式,在WeChat的朋友圈“晒”时拍照身份证,在网络聊天时向对方发送自己的身份新闻……很多
把身份证借家乡赚钱,“多么好的事件啊”
“身份证放也好,放也好,借给农民也好,都能得到数百元的钱,真是个好事件。”这是借给身份证的多名农民工对案件民警说的想法。
重庆渝北区公安分局办案民警向记者表示,他们调查涉案外出务工人员时,大部分人平均认为身份证“外借”不受其影响,在身份新闻泄露、造成严重后果、威胁自身利益之前,如梦似幻。
“揭发网络诈骗案,不仅打击了违法犯罪行为,也暴露了当前市民隐私权意识薄弱的问题。 ”。 这个案子的警察说。
在采访中,记者观察到学生群体中“借”身份证的行为也很常见。 前几天,在重庆大渡口区的网吧,记者发现有几个高中生在玩,但是根据相关规定,未成年人不允许进入网吧。
记者和几个学生谈话后,网吧规定18岁以上要刷身份证,但网吧管理员在刷身份证时,并不是多次“身份证一致”,很多未成年人用“借刷”的方法出入网吧,
北京德恒重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建律师表示,根据《居民身份证法》的规定,购买、销售居民身份证的,一经查出,将被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10日以下拘留,有违法所得的,将没收违法所得。 利用身份新闻从事犯罪活动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李建表示,目前在打击利用个人新闻违法犯罪活动中,对出卖本人身份新闻的行为惩罚力度不够,建议加大依法惩戒力度。
另外,专家建议,在身份证管理不严格的背景下,要优化身份证管理,提高身份证科技含量,为这些始作俑者付出代价,严厉追究不正当行为。 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角度,以未妥善管理身份新闻导致他人利益损失行为为失信惩戒对象,居民保护个人身份新闻的意识不断提高。 (记者李国)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老乡来“借”身份证 背后却藏惊人骗局”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42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