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64字,读完约6分钟

21世纪初,郭敬明、韩寒等青年作家以坚决的姿态进入年轻网民的视野,成为“80后”作家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作品锋芒毕露,风格多样,聚焦年轻人关注的流行生活,引起了狂热 十几年后,这些当初备受瞩目的人似乎逐渐从文章转移到了其他领域。 只能在娱乐信息中看到他们的身影,“80后”成为了古老的名词。 除了娱乐圈的聚光灯外,还有持续写作的“80后”作家 今年上海书展期间,文景举办了“写证人成长”的对话活动,由评论家李伟长主持,“80后”作家叶扬、陆源、周嘉宁分别讲述了自己如何开始写,以什么状态写这条路。 (从左开始)李伟长、周嘉宁、路源、叶扬以不同的方式进入文学写作叶扬、陆源、周嘉宁是“80后”,他们的童年符合改革开放后社会整体的繁荣,是知识如饥似渴的时代 大量引进的外国小说滋润了作家们的童年,积累了启蒙的阅读经验 同样是“80后( 1980年代出生)”,虽然是无可争议的“一代”,但3个人进入写作入口是完全不同的。 叶扬大学读建筑,从bbs时代开始创作。 “当时在论坛上和人吵架,为了解释我的想法,我开始写小说。 当时,文景之一看了bbs发表的小说,打算把它出版在书上 bs写作有好处,可以收到来自网民的第一时间的反馈 现在没有bbs这样的互动平台,叶扬每次出书最渴望的还是收到反馈,前段时间,一个高中生网友在微博上给她发了手写的8页读后感,感动了她。 她希望在网友阅读后去评价,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别人都说明白你的故事,那会带来动力 陆源是财政学专家,自认是不太典型的创造者 他曾经把自己当成“天生的小说家”。 他写小说之前特别不想做什么,因为走这条路是有必然性的。 有一天,他突然想起大学时代想从事计算机工作,意识到记忆的真相与客观真相不同。 他自己其实潜意识地隐藏着自己的记忆。 在“80”之后,陆源认为这一代人与前辈相比,读了很多外国文学,吸收了大量的营养,“有可能走向我们现在认为的真正意义上的创作道路”。 “那个‘出版的黄金时代’,‘80’后一代在思想观念还没有扎根的阶段有接触很多优秀文学的机会,所以他和叶扬那样没有接受大学科学级文学训练的理科生,有机会摆脱命运的必然性,积极成为创造者 与前两位嘉宾的非文学专业背景不同,周嘉宁因获得第二届新概念作文比赛的一等奖而被复旦大学中文系录取,毕业后一直从事写作。 但是,对周嘉宁来说,自己的文章也不是从高中开始的,在20岁末、30岁初的年龄,她真的知道“文章是什么”。 《荒城》的书影周嘉宁的小说《荒城》刚刚再版,在《荒城》出版之前她尽管已经有十多年的创作经验,她依然以这部作品为自己创作的起点,在她的简历中 “我想我以前不知道要写什么。 其实写《荒废之城》的时候也不知道是什么写的,我想我的练习是从那时开始的。 从那时开始你就知道我是怎么练习的,怎么学习的。 “个人成长的印记在文学中与前辈相比,很多“80后”的作者并不以写作为唯一的职业,很多作者还有一份工作,在青少年时代也有完全不同的人生经验。 李伟长提出了一个问题。 “80”后,作者脱离文章以外其他部分的工作和生活,以某种想法和记忆,进入他们的文章中吗? 叶扬现在在做建筑杂志的工作,她不打算做这样的尝试。 她很少把身边的故事写在小说里,也很少把本职工作的痕迹埋在书里。 另外,在卧室和客厅等小说中也写了空间。 她不描写那个空间,也不揭示自己的建筑背景。 “我不太清楚我脑子里的专业信息会出现在什么上,也许有其他影响。 “叶扬举个例子,《小说界》的沈大成给过她评价。 她的小说和别人不同的地方是,一般她的小说都有结果。 许多作者对包括技法、文章在内的文章越来越多的追求,叶扬作品是行为逻辑的圈子,最后有一系列的因果关系 也许是理工科作家才有的习性 《幼兽》书影陆源的新书《幼兽》是一本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是交织了社会历史和个人心灵历史的自我剖面独白,故事由比较特殊的空间——体育馆围棋队展开。 20世纪80年代,中日围棋淘汰赛引起了民间的关注,社会上掀起了“围棋热”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陆源本人也成为棋童,在体育学校度过了童年时代 他认为《童年野兽》的创作是一个很难复制的过程。 “到今天为止,我还没跟任何人说过自己的童年,将来也没必要说。 只有这次,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了 《童年野兽》是基于陆源自身经验的半自传小说,这与他的前两部作品完全不同,“我终于发现我童年的这些遭遇,并不是100%的坏事。 以前的这些经历给你带来了烦恼,让你很痛苦。 本来那也可能是今天的一点成就和安慰 “李伟长认为这意味着进步:“因为对自己的作品很平静,所以经常处于良好的状态。 我是对的,感觉是对的,感情是对的,在这个过程中满足了自己或者满足了自己,对第二次满足没那么期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陆源已经完成了所谓的自我成长。 《不要离开交通事故现场》的本影在某个时代之后如何超越时代作为文学,陆源每天接触很多不同年龄的作者写的小说。 他认为对作者来说,投身于那个决定写作的年龄很重要。 从这个立场来说,“80”后是幸运的,这一代人年轻时赶上了改革开放后的文学黄金时代,观念形成和文学训练方面正好那时,“75”前一代错过了这个机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80后、85后、90后成立了。 有这样的机会,真和以前不一样。 周嘉宁提出了另一个问题。 真正进入写作门槛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任何年龄的作家,年龄的意义都变得模糊,真正有价值的“魅力本身”是超越年龄,超越时代的东西。 “这个世界的舞台不分年龄,不会因为你是年轻人而优待,也不会因为你是老年人而优待。 我觉得特别公平。 特别是对创造者来说特别公平,是对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巨大考验。 “今天我们在讨论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在问自己的文章是什么情况。 (李伟长总结说,“如果有人说某部小说证明了这一代人的成长,那对这一代人有帮助,但这一代人之后就会消失,为我们重新审视现代文学中的作品而受凉。) (从这个立场出发,李伟长认为一个作者作证一个年代或一个时代其实比较容易。 (但是,一个作者,即使那篇文章超过了10年,可以再往下走10年,如果还在提出的话,他必然要有窗边,反映普遍的问题,从出版社的角度来看并不过时。)”。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时讯:叶扬、陆源、周嘉宁创作谈:还在一再写作的“80后”作家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9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