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11字,读完约5分钟
在中国,“医疗保险费用控制”并不是什么新鲜事。a股上市公司海虹控股(现更名为国鑫健康)于2009年开始与美国esi集团一起将pbm(药品福利管理)业务引入中国市场。然而,从海虹控股的历史表现来看,亏损基本上是家常便饭,由此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的艰难历程。
从资本市场的市值来看,截至2019年3月8日,国鑫健康的市值仅为171亿英镑。联合健康公司在美国的类似公司中市值超过1.5万亿美元,相比之下,国鑫健康公司规模小而寒酸。然而,2018年12月,联合健康的股价从最低的7美分缓慢上涨到最高的287.94美元,涨幅最大,达到4113倍。
当前的形势给医疗保险控制费用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回顾中国,随着“医疗保险局”的成立、强有力的婆婆掌管资金以及“量入为出”等政策的实施,我们隐约可以嗅到中国大型医疗行业在实施“创新+控费”模式过程中的牛市气息。
特别是,2018年5月31日,国家健康保险局正式挂牌。新的医保局整合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和民政部的相关权力,形成了一个超级权力部门,以解决我国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与支出不足之间的矛盾,解决医疗过程中不合理的混乱和不合理的支出。
随后,2018年12月20日,国家健康保险局下发了《关于申报全国疾病诊断分组支付试点项目的通知》,高度重视推进疾病诊断分组支付试点项目。从医疗费用的角度来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增长率在下降,而支出增长率在上升,医疗保险基金已经供不应求。只有增加对医疗保险的财政转移支付,才能很好地维持医疗保险基金。
为了维持这一资金池,2018年第四季度,医疗保险局联合开展了打击欺诈和骗取医疗保险基金专项行动,共追回医疗保险基金10.08亿元。与此同时,继续在高压下限制辅助药品的使用,今年3月,将尽快实施“4+7”定量采购政策,控制高药价。此外,为了实施更强有力的监管,2019年2月26日,医保局下发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引入信息技术服务机构、商业保险机构等第三方力量参与资金监管,并在具备一定工作基础的领域开展监管方式创新试点。这一提法首次将第三方信息技术服务机构纳入基金监管。在可预见的未来,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的试点地区将很快宣布并迅速实施,以遏制不断增加的不合理的医疗保险支出。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第三方信息技术组织,费用控制企业将真正获得集中的利益。
两个强大的霸权
目前,国内医疗保险费用控制企业似乎已经形成寡头垄断格局,国鑫健康和平安医疗保险是未来市场的缩影。
对于医疗保险费用控制企业,近几年来,除了领先企业国鑫健康、平安医疗保险外,一些知名的住院信息企业也参与了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的业务环节,如威宁健康、万达信息等。然而,从最近当地医疗保险局的招标来看,如去年在广州开标,只有广州中工。com(国鑫健康的子公司)和平安医疗保险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最终,国鑫健康凭借其技术和服务得分胜出。
平安医疗保险2018年融资,投资后估值为88亿美元(约600亿元人民币)。平安医疗保险公开宣布,已为200多个城市和8亿多人提供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管理服务,商业保险自动化网络已覆盖2000多家医院,但医疗保险控制费的实际收入无法查询。作为a股上市公司,国鑫健康的发展轨迹更具可追溯性。为了实施国家成本控制战略,国鑫集团将国家战略嫁接到海虹控股,在医疗保险成本控制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重组完成前,国鑫集团用600人的团队为海虹进行了为期18个月的全面竞争,并于2017年底完成了反向合并。合并完成后,国鑫健康成为服务和支持国家医疗保险、医疗保健和医药“三药联动”改革的国家战略实践者,并成为医疗保健大数据服务领域的新行业领导者。
2018年,国鑫健康处于投资期。尽管利润持续亏损,但公司的总订单却在不断增加。应该说,“控费”的中国商业模式已经成功登陆。展望2019年及未来几年,在公司掌握了“医疗大数据”(G端)的入口后,B端(医院、商业保险)和C端(支付结算、慢性病管理)的收入和利润数据很可能会大幅增长,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动力。
当然,“医保费用控制”在中国仍是一种新商业模式的嫁接,它将经历更多的市场不确定性和政策干预。同时,在“费用控制”模式下,旧的利益集团也是受害方,这将不断阻碍“费用控制”的实施,给实施过程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和不确定性。■
[编辑:梁爽]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红色周刊力求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文章中提到的内容仅供参考。网站上显示的信息仅用于传播目的,并不代表《红色周刊》的观点,也不能保证此类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它不构成实质性的投资建议,所以操作风险由你自己承担。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医保控费产业迎来历史性机遇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29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