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98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人民银行21日发布了《2018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不意味着货币条件保持不变,而是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动态优化和反周期调整,适度平稳经济周期性波动,防止上行期过热和通胀,下行期应对经济衰退和通缩。
《报告》指出,“稳定”强调货币政策应始终坚持争取稳定的总原则。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环境,货币政策应适度紧缩、前瞻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并加强反周期调整。同时,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货币条件要与经济稳定增长和物价稳定的要求相适应,不能多也不能少。
如何既不太多也不太多?根据《报告》,在数量上,m2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率一般应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匹配;从价格角度来看,利率水平应满足保持经济潜在产出水平的要求。总量适度的同时,要适当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定向滴灌功能,优化投资和流动性结构,促进结构调整和改革。
至于下一阶段的宏观形势,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保持稳定发展有许多有利条件。总体而言,全球经济继续复苏,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推进,经济发展潜力大、弹性强,宏观政策效应逐渐显现。同时,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也面临一些挑战。全球经济增长势头减弱,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内生增长势头有待进一步增强。空的货币政策范围相对较大,但也面临艰巨的挑战。
《报告》认为,下一阶段的稳健货币政策应该是紧缩和适度的,这不仅要防止货币条件过紧带来的风险,还要防止洪水加剧扭曲和继续积累风险。其核心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同时,要平衡总量与结构的关系,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多项政策的合力,从供求两端共同夯实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协调本币和外币政策,处理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间的平衡。强化积极激励机制,促进金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金融结构的适应性,在服务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增强金融体系的弹性。
从具体的货币政策工具来看,自201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中期贷款工具(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工具将基础货币投放市场,为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报告》指出,中国基本货币发行机制的变化不仅适应了经济金融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变化,而且有效地满足了银行体系创造广义货币的需要,也为加快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从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转变创造了条件。
根据《报告》,目前,中国的金融体系由银行主导,货币政策传导的中心在银行。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市场化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鼓励和规范银行贷款创造存款货币是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仍然很大。空,中国人民银行大规模从金融市场购买国债等资产意义不大,也没有必要在下一阶段实施所谓的量化宽松(qe ),根据经济金融发展和金融宏观调控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利用人民币发行机制在不断完善中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从而促进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央行:“稳健”不等于货币条件不变 要动态优化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28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