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84字,读完约2分钟
旁白:97岁的气象学家齐芳经历了从加密到公开发布中国天气预报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农业和渔业对天气预报有着强烈的需求。自1951年以来,沿海地区通过无线电和信号球发出了6级或以上台风或强风的警报。
自1955年3月10日以来,当台风、寒潮和低压通过中国大陆沿海地区转向日本和韩国,造成8级以上大风和其他严重灾害性天气时,中国国家广播电台将根据中央气象台的预报向日本和韩国公开广播。从那以后,中央气象局开始着手废除气象保密,并公开气象数据、情报和预报。
1956年4月14日,中央气象局机要部通知我,局党组扩大会议决定最迟从5月15日至6月1日取消气象信息加密,并做好相应准备。
接到通知后,我和我的同事立即采取了行动。同一天,我们起草并上报了气象部门关于公共气象广播的措施和建议,然后开始起草气象代码和地区站号。同一天,屠呦呦王昌局长批准了《统一公共广播使用代码的暂行办法》,将从6月1日起开始使用,并指示对临时五字代码进行认真审查后印制。
取消加密的整个过程只用了8天。每个人在工作的各个方面都相互支持和密切合作。这为国家气象台站,特别是许多交通不便的偏远台站,按时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
此时,天气预报已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当天气预报首次发布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发布预报的次数并不一致。中央气象台每天发布3-4次天气预报,主要在8: 00、14: 00和17: 00。中央气象台制作的天气预报也通过专用广播网传送到中国国家广播电台。
此后,为了扩大国际影响,经外交部批准,共向80多个已建立外交关系但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分发了通知、气象代码、区域站号、广播节目和其他信息。通过中国气象信息的数量、及时性和质量,世界各国都看到了新中国气象事业在短短几年中取得的非凡成就,都感到震惊和钦佩。
(记者赵北甲采访)
人民日报(2019年5月2日06版)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发布天气预报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24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