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75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国家外汇管理局在《2018年国际收支平衡报告》专栏中表示,目前中国跨境资本流动实行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二合一的管理框架,其中银行渠道是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经验表明,从银行体系和监控外部风险暴露两个方面增强中国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有利于维护经济和金融安全。
文章指出,保持稳定的银行体系,确保银行体系有充足的外汇流动性,可以缓冲外部冲击造成的流动性紧张,保持稳定的跨境资本流动格局。在反周期市场化调控跨境资本流动时,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外部风险暴露。同时,要引导企业合理利用外汇衍生品,防止隐性杠杆上升和跨境资本异常流动。
以下是“全球跨境资本流动稳定性的特点及启示”的全文:
近十年来,在影响全球跨境资本流动稳定的各种渠道中,银行渠道发挥了关键作用。当外部负面影响发生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其国内外资主要通过银行渠道流出,主要形式是减少跨境贷款。总结经验,在当前中国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的管理框架下,保持良好的银行体系和关注外部风险敞口,将有助于维护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
银行渠道是跨境资本流动的关键渠道,对于保持跨境资本的稳定格局至关重要。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通过银行渠道的资本流动对各国的影响远远大于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渠道。
广告
首先,银行渠道资金外流主要体现在跨境贷款大幅收缩,其特点是幅度大、速度快、持续时间长。例如,在2008年第三季度之前,发达国家的银行渠道资金流入保持在每季度1万亿美元以上。雷曼破产后,银行渠道的资金很快转向外流,峰值超过每季度2万亿美元。2009年第三季度后,全球避险情绪有所缓解,但银行渠道资金流入持续萎缩,明显低于危机前水平。
第二,证券投资渠道表现出较强的顺周期性。证券投资渠道资金外流主要体现在境外投资者减持境内股票和债券资产。危机期间,新兴市场基金季度流出量的峰值接近1,000亿美元,但持续时间很短。随着市场情绪的好转,证券投资渠道的资金由流出转为流入,完全抵消了危机的负面影响。第三,直接投资渠道受周期性限制,资本流动变化相对较小。直接投资基金注重中长期回报,主要受竞争力、产业链、税制和地理位置等结构性因素影响,受周期性影响较小。
当银行渠道资金继续流出时,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渠道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的作用略有不同。发达国家证券投资渠道的资金流入迅速恢复,部分抵消了银行资金的持续流出。新兴市场的直接投资渠道每个季度平均保持约1000亿美元的流入,这是跨境资本流动中一个更重要的缓冲因素。
国内银行和企业在新兴市场的自我强化加剧了美元的短缺,引发了连锁反应。以韩国为例,2008年金融危机前,国内银行的美元负债远远超过美元资产,在债务到期时,有必要继续借入美元。然而,国内进出口企业单方面看好韩元,并持有更多美元贷款。中小企业通常通过外汇衍生品押注韩元对美元升值,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美元债务。危机期间,全球避险情绪加剧,美元融资成本上升,跨境放贷萎缩,国内银行间市场极度缺乏美元。银行停止了对企业的贷款,企业只能通过出售资产来获取美元,这加剧了国内资产和汇率的下滑,导致海外投资者进一步减持韩国股票和债券资产,引发了连锁反应。韩元的实际有效汇率一度下跌近40%。
广告
自2010年以来,银行渠道仍然是跨境资本流动的最重要渠道。2015年,新兴市场面临跨境资本流出的压力,银行和证券投资渠道都变成了资本流出,其中银行渠道资本流出最为显著,季度流出高峰接近800亿美元。但是,直接投资渠道保持了稳定的资金流入,起到了缓冲作用。
目前,中国跨境资本流动实行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二合一的管理框架,其中银行渠道是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经验表明,从银行体系和监控外部风险暴露两个方面加强中国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有利于维护经济和金融安全。一方面,保持稳定的银行体系,确保银行体系有充足的外汇流动性,可以缓冲外部冲击造成的流动性紧张,保持稳定的跨境资本流动格局。另一方面,在反周期市场化调整跨境资本流动时,应更加关注汇率套期保值比率、外汇杠杆等外部风险暴露,防止银行或企业盲目扩大外汇风险暴露,放大外部冲击。同时,要引导企业合理利用外汇衍生品,防止隐性杠杆上升和跨境资本异常流动。(结束)
新华社国家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帮助中国品牌(广告)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外汇局:逆周期市场化调节跨境资本流动 加大关注外部风险敞口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23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