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目标
本课程教学体系重构的总体目标依据OBE理念,围绕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核心能力与毕业要求,逆向分解培养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构建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全新完整教学体系,包含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等。首先明确各教学环节对毕业生要求达成的支撑度,保证教学与培养目标一致;其次优化教学内容,删减冗杂理论,融入实际案例与前沿知识;然后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互动和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接着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动手操作与项目任务,提升学生实践与解决问题的水平;随后建立科学考核评价机制,全面客观评估学生学习效果;最后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流程,保障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预期学习成果
学生应全面把握《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核心知识内容。在时域分析上,要掌握信号的基本特性描述、运算规则以及时域响应的求解方法,能准确分析不同类型信号于时域中的变化规律及系统响应特征;在频域分析上,要深入领会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等重要变换的数学原理和物理含义,明确信号与系统知识在电气自动化领域的关联,如工业控制信号(电流、电压信号)、电机转速信号的分析与系统响应的对应关系。构建“理论知识-工程应用”的联系认知,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和实践应用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学生要精通专业工具的使用,才能在实践应用中顺利完成信号处理任务。依照具体的需求挑选合适的工具,从事信号采集、分析、处理以及结果验证等工作,了解工具的核心功能与高级技术。在系统设计与优化能力上,需要从实际工程情境中提炼关键参数,构建简单的系统模型,借助分析模型特性来评定系统性能,针对性能短板制定优化策略并检验成效。此外还应拥有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面对信号处理或者系统设计问题时,可以快速定位问题根源,运用所学知识给出解决方案,打造“问题识别-方案设计-实践验证”的能力体系。
工程思维素养方面,学生需形成科学的工程问题拆解方法,遭遇复杂工程任务时,应将其分解为可单独处理的子问题,理清逻辑关联,设计解决路径,防止混乱应对。职业伦理素养方面,要树立严格的技术伦理意识,清楚技术应用必须遵守行业准则与道德规范,在信号处理及系统设计中注重数据安全和信息隐私保护,杜绝技术滥用隐患。团队协作素养方面,应培养优良的团队合作思想,在项目实践内明确自我角色职责,与团队成员高效交流需求和进度,一同完成任务分派,主动承担责任,打造互助互利的团队协作氛围。
教学方法改革
项目式教学围绕具体工程任务展开,重构“教师引导-学生主导”教学关系。教学时,教师先明确项目任务目标、要求和考核标准,结合课程知识点分解难点以指引方向;接着引导学生以小组或个人形式探究,让学生讨论需求、设计方案、规划步骤,独立完成信号分析、系统设计、实验验证等环节。学生实践时,教师不直接提供方案,而是通过提问和启发协助攻克关键问题,激发自主思考与创新能力,避免思维僵化。通过项目式教学,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构建知识”,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提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形成契合工程实践需求的学习方式。
混合式教学将线上和线下教学的优点相结合,打造“线上学习基础、线下锻炼能力”的协作模式。线上构建教学资源库,包括微课视频、仿真实验指导等,微课详细解析知识点,实验指导涵盖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让学生能自行规划学习时间,巩固理论、进行实验初步操作、解答基础问题。线下着重于线上学习内容的深入与扩展,借助小组讨论等方式集中解析难点,加深知识理解;组织实操训练,让学生利用专业设备完成操作,增强应用与实践能力。混合式教学突破时空束缚,平衡个性化需求与实践能力培育,提高教学效率与成效。
校企协同作为连接课程教学和产业实际的重要纽带,可缩短学生从校园过渡到职场的适应时长。在实施过程中,邀请企业一线工程师加入教学,借助专题讲座分享行业趋势等,结合案例阐释知识应用情况,使学生知晓企业人才需求;将企业真实项目需求引入并转化为教学内容或任务,增强学生对行业的认识。另外构建校企联合实践平台,共同建设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遇,让他们在工程师的指导下参与工作,熟悉流程与模式,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就业铺路。
评价体系优化
过程性评价以“全面、动态、多元”为原则,聚焦学生学习过程与能力发展,占课程总评价超半数。评价内容多维度:项目报告评价关注需求分析、方案合理性等,评估实践与表达能力;仿真实验操作评价观察工具应用、实验设计等情况,检验实践操作能力;课堂任务完成度评价关注课堂参与、团队协作等情况,评估学习态度与探究能力。过程性评价经多次、多维度考核,能及时捕捉学生学习进展与不足,既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也让学生了解自身情况并及时改进,避免“一考定终身”局限。
终结性评价是对课程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重点考查学生知识整合与工程应用能力,而非理论知识死记硬背。评价以综合工程案例考核为主,摒弃理论笔试,设置贴近行业实际案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从需求分析到结果评价优化的完整流程。评价标准侧重考查学生问题解决思路、方案创新性、操作规范性、结果预期性,关注逻辑思维与应变能力。通过终结性评价,能真实反映学生应对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确保结果契合产业人才需求,为学生后续发展与就业提供参考。
教学体系持续优化的关键在于反馈机制,要构建“成果检验-问题分析-教学改进-效果验证”的闭环流程。每次评价完成后,教师团队整理数据,从知识、能力、素养三个维度剖析学生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审视教学内容、方法以及实践环节的合理性。依据分析结果制定改进方案,例如,若学生系统建模能力不足,则加强理论与实操训练;若教学方法接受度不高,则优化互动和引导方式。改进措施应用于后续教学后,通过新一轮评价来检验效果,评估问题是否解决、质量是否提高。借助持续的反馈与改进,保证教学体系契合学生需求与产业要求,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实施保障
师资队伍是教学体系重构有效实施的核心保障,其工程素养和教学能力决定教学效果。为此,需构建多维度师资建设体系:一是组织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培训,与优质企业合作定向培训,深入企业一线参与项目研发,熟悉产业动态等,弥补工程经验短板;二是鼓励教师参与学科前沿学术交流,参加国内外研讨会等,学习先进教学理念等,提升理论水平与创新能力;三是搭建教学研讨平台,定期开展经验交流等活动,探讨教学问题解决方案,促进教师相互学习与协同进步。通过系统建设,打造有扎实理论、丰富经验与创新能力的教师团队,为课程教学体系落地提供支撑。
资源支撑为教学体系实施提供硬件与环境保障,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硬件资源建设上,完善仿真实验室配置,更新专业软件与设备,引入信号处理、系统设计工具,为学生提供操作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与电气自动化企业共建,明确实践内容、指导方式与考核标准,让学生接触真实工程场景、参与企业项目。资源管理方面,建立动态更新机制,根据行业技术与教学需求变化,升级设备、更新软件、补充资料,使教学资源与产业实际同步;优化资源使用流程,制定实验室与实践基地规范,提高利用效率,保障学生便捷高效使用资源,助力实践能力培养。
持续改进是确保教学体系生命力、避免其因时代发展而固化的关键。实施时,建立常态化信息收集机制,每学期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了解其学习需求与困难;同时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常态化沟通,通过走访、论坛、项目对接等跟踪技术趋势与人才需求变化,获取企业对课程教学的建议。依据收集的信息动态调整教学体系,如出现新技术方向就融入教学案例,学生反馈实践任务难度不适就优化设计,企业提出新能力需求就调整课程目标与考核重点。通过持续调整优化,确保教学体系适应时代、产业和学生成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OBE理念的《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体系重构,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与创新,核心在于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实现课程教学与产业需求的深度对接,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与素养并重”的培养模式。通过重构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评价体系、完善实施保障,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为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注入新活力。未来,需持续坚守OBE理念,依托“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机制,根据行业发展与学生需求动态优化教学体系,确保课程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为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电气自动化领域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郭训深,赣州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人民视窗网
心灵鸡汤:
标题:基于OBE理念的电气自动化核心课程(信号与系统)教学体系重构
地址:http://www.rm19.com/xbsy/6984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