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80字,读完约7分钟
长征五号遥二火箭,拍摄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 张文军摄(总公司发)
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了建设航天强国的战术目标。 中国航天创立60多年来,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一系列辉煌成就。 随着关键技术的不断攻关,中国在对未来浩瀚星辰的征途中,将不断标记中国快速发展的新高度,具备全面太空空之间的探索和应用能力,最终实现全面建设世界航天强国的目标。

探索广阔的宇宙,迅速发展宇宙事业,建设宇宙强国,是中国人不懈追求的宇宙梦想。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莫高窟的飞天壁画,飞天梦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古老。 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最先仰望星星空的民族真的迈出了探索太空的步伐。

历经60多年的艰难求索,几代宇航员继续奋斗,中国航天事业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天地往返到宇航员出仓行驶,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立足于自主创新,努力克服难关, 中国逐渐掌握了航天行业的核心技术,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培养了高素质的航天队伍,走出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确定了建设太空强国的战术目标,让宇航员探索太空,从而更加巩固梦太空的脚步。
看清现状,巩固基础
我国目前已跻身航天大国行列,但还不是航天强国,需要在天地往返运输能力、载人航天能力、深空探测能力和卫星应用能力四个方面进一步提高
“从成果和产品的技术水平来说,我国目前已进入太空大国行列,但还不是太空强国。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企业党组书记、董事长雷凡培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航天强国的战术目标后,航天科技集团细化了航天强国的指标,包括100多个产品技术指标和27个经济指标。 目前,中国已有三分之一的技术指标达到国际一流先进水平,二分之一的经济指标达到国际一流先进水平。

国际宇航联合会空间运输委员会秘书长杨宇光认为,如果将建设航天强国的各项指标转化为具体能力,中国航天事业至少有4个方面的能力:天地往返运输能力、载人航天能力、深度空探测能力和卫星应用能力。
其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稳步推进,迄今为止连续发射11艘载人飞船、2个空间实验室和1艘货轮,载人天地往返、空间飞船对接、空间对接、。
航天科学工业集团二院二部“虹云工程”总设计师走向开恒,可以独立自主、安全自由出入空之间高效利用空之间的能力是航天强国应具备的必要条件。 年4月20日,中国首艘货轮天舟1号发射上升空,随后按计划完成了多项推广应用和相关试验,验证了空之间车站的货物补给、推进剂的轨道互补、自主快速对接等关键技术。 天舟一号的飞行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进入了“空间站时代”。 按照计划,我国将于2022年前后完成中国空间车站的建设,并开展大规模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 “这个战术计划为我们建设下一个宇宙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开恒说。

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3家型号副总师杜鑫认为,真正的航天强国不仅要在航天行业相关的科学和工程方面建设全要素体系,引领和推动世界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和工程探索,利用恒星级能源,

确定目标攻关技术
我国科研人员加强自主研发,攻关核心技术,在感知、动力能源、材料技术等方面不断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力争年左右我国具备全面的航天空间探索和应用能力
我国已经取得了独立自主的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二代导航卫星系统等举世瞩目的成果。 但是,与美俄等航天强国相比,我国在探测感知、动力能源、材料技术等方面还有差距,科研人员不断创新,加强自主研发,攻关核心技术,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

以探测感知为例,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嫦娥五号探测器正在开展总装测试阶段的各项相关工作,计划进展顺利。 如果该工程顺利实施,将实现月球软着陆和采样返回,是我国开展航天活动后首次从月球表面自动采样,首次从月球表面起飞,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着月壤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这将使我国的感知能力得到飞跃性的提高。 另外,预计我国将于年发射嫦娥四号,首次实现人类探测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

火箭也是我国加速从航天大国进入航天强国的前提基础和重要条件。 年11月3日,中国火箭更新换代里程碑工程长征5号的首次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长征五号是中国起飞规模最大、运载能力最大、技术跨度最大的一型火箭,将中国火箭运载能力提升到近地轨道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是中国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

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开展重型火箭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深化论证,快速发展低价火箭,重用运载系统等技术,实现新一代火箭对现役火箭的逐步替代。 掌握该技术后,我国将形成将卫星、宇宙飞船等宇宙飞行器发送到地球任何轨道进行月球和深度空探测的运输能力。

运输能力的大幅提高,使我们的空间勘探走向了更远的深度空。 年1月,火星探测任务已经批准立项,计划在年前后从长征5号火箭发射火星探测卫星,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将一次性实现“环绕、着陆、巡视”三个目标,这表明其他国家首次实施火星探测时没有过。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三步走”战术,年前后,中国建成了长期受照顾的空间车站,实现了月球采样返回和火星着陆探测,完成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建设,建成了大型火箭。 建设以导航和遥感卫星系统为主的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使中国具备全面的宇宙。 截止到200年,中国轨道航天器数量将超过200架,年发射数量将达到30次左右,基本上达到世界航天强国水平。 到2030年,将达到中国国际一流水平的航天技术指标从30%提高到60%,推进进入世界航天强国行列到2045年,世界航天强国全面建成。

利用特点加快步伐
建设航天强国,必须完全利用我们的制度特征、后发特征和不断凸显的经济高速发展特征,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
航天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浩瀚的太空还有多个未知的奥秘。 目前,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系统主要支持近地空之间以及地月空之间的探测与开发,但在航天尺度上的能源利用、空之间的旅行、新闻传播、生命维持和生态建立等方面,都是基础科学

雷凡培表示,下一步,航天科技集团将提高航天新概念、新原理、新行业原始创新能力和重大航天工程集成创新能力,加快航天制造和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推进航天科技向国民经济行业的转型应用,形成更加开放、合作、共赢的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

中国航天事业的优势和特点在于自主创新、人才培养、举国体制和自身造血。 开恒认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只有在不断探索中多次自主创新,才能一直前进。 建设航天强国,必须完全利用我们的制度特征、后发特征和不断凸显的经济高速发展特征。 制度的特点是能够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处理大事,后发的特点是借鉴了越来越多的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不走弯路。 经济发展的特点可以带来越来越多的诉求,提供越来越多的资源保障。 另外,要基于过去流传的航天快速发展模式(以政府投入为主),重视商业航天快速发展模式,完全利用社会资源,以资本的力量迅速推进全宇宙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目前,国家航天重大工程仍在发挥重要带动作用,国家民用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航天重大工程即将实施,将进一步加快中国航天强国建设的步伐。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航天强国,逐梦浩瀚太空”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4248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