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79字,读完约5分钟
与卓别林“摩登时代”的工业流水线相比,今天的机器人迅速发展到了什么阶段? 未来最值得期待的机器人形态和应用行业是什么?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需要在那些方面取得突破?
在北京举行的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全球知名机器人专家、中国香港大学讲座教授西宁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采访,回答了上述问题。
机器人功能:从“替代者”到“扩张者”
机器人各种各样,怎么分类?
虽然在大会正式报告中将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殊机器人三类,但场景认为“根据机器人的应用和功能进行分类的方法是科学的”。 按照动物仿生机器人、人形商用机器人、工具类智能制造机器人进行分类,“有助于机器人的教育和科学普及,比较公众的形象”。
打开机器人历史的“胶卷”,现在的机器人和卓别林“摩登时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有本质的不同吗?
希宁说:“最初机器人迅速发展是想代替人,做人们不想做或重复的工作,但在一定程度上迅速发展后,机器人还能做人们做不到的工作。 从代替人的能力,到扩展人的能力,这是本质的不同。 ”。
在此基础上,机器人和人类各部门的职务、强强联合、协同工作,将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多层次融合,未来将大大扩大机器人的应用范围。
未来机器人:突破直觉,在微观尺度范围内工作
机器人在宏观的汽车组装、焊接、涂装等流程中,与人在一个尺度范围内工作。 但是,随着纳米技术和生物医学的迅速发展,有必要在肉眼看不见的微环境中采用机器人。
席宁说:“开发新药后,在研究蛋白质、分子、细胞尺度的实验中看不见也接触不到,人很难操作,但微纳米机器人在极其微观的环境中进行探测和事业,拓展了我们眼睛的功能,机器人的应用也从很久以前开始就
“要应用于人体,这种机器人需要使用新材料吗? ”在记者提问时,西宁说:“这是个好问题! 过去,机器人主要由机电系统构成,包括传感器等电子部件,而人和动物是生物系统,除了机电部件外,还有生物部件。 以前是人与机器人合作完成一件事的任务层面上进行融合,今后将会诞生生物传感功能与微型机器人相结合,增强人体特定功能的新的“类生物机器人”。 ”。
除了心脏起搏器等内脏器官层面融合的产品外,在分子层面、细胞层面融合的类人机器人也特别值得期待。 希宁理智地认为:“类人机器人的研究才刚刚开始,现在取得了一点成果,但当然,到实用化还需要很多努力。”
多学科并列:“老三关”与“新三关”一起突飞猛进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这几个概念,如何区分边界?
席宁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跨学科、多学科共同促进和协同快速发展的结果。 “机器人不仅与驱动器和传感器有关,还与控制、计算、材料和算法有关,因此无需明确区分边界。 ”
实际上,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智能制造,都无法在没有机器人的情况下直接在执行层面上开展工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的迅速发展,不仅促进了机器人的迅速发展,其本身也在机器人产业迅速发展。 ”
那么,在中国机器人繁荣发展的道路上,那些方面是亟待突破的难点?
席宁分解:“以工业机器人为例,中国大部分使用进口产品,但对国产机器人公司来说是个挑战。 目前国产机器人由于性能、数量、质量等方面的差异,仅限于较低端的工业。 在国产以前,机器人必须突破的关键始终是变速器、控制器、传感器等核心部件”。
而且,希宁认为,另外还有三个新产业瓶颈,最好一起推进研究和突破——
“一个是机器人编程,现在机器人编程的做法阻碍了机器人的宣传。
“二是机器人校准方法,新机器人与现有工厂坐标的匹配非常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为了让未来的机器人像电视一样,一打开包装就能马上工作,必须自主掌握迅速简洁的做法。
“第三个是传感器耦合,从以前开始流传的机器人大多采用位置传感器,将来也会加入视觉传感器等,但协同的实效还很差。
因为也研究海外三个方面,所以中国和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 所以,我们在突进之前传来“老三关”的时候,必须同步突破“新三关”。 这样,中国在下一个机器人被广泛使用的时代,就能出现在别人面前。 ”
“之前是ieee机器人学会的主席,现在在深圳建设了机器人研究院。 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和实践吗? ”。
“我们确实做了一点工作。”席宁说,例如,有些工程需要很多高压燃气管道,接口内部需要打磨平整。 因为如果不这样做,焊料的堆积容易引起核心部件的事故。 “以前法国的一家企业可以制造这样的打磨机器人,但是不卖给中国,公司需要支付昂贵的服务费,人拿着机器人提供服务。 现在,我们开发的打磨机器人处理了这个问题。 ”。
(科技日报北京8月22日电)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席宁:中国机器人大快速发展需闯“新三关””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41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