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13字,读完约8分钟
随着北斗三号全球网络卫星准确进入轨道,长三系列金牌火箭以100%的成功率为北斗发射任务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自第一颗发射北斗导航实验卫星以来,金牌火箭背后的这个发射团队与北斗一起度过了20年。 他们中,有陪同北斗工程发射20年“老将”的,有在关键时刻勇敢地担任的青年骨干,也有在终身战中第一次站在岗位上的“90后”新人。
无论是头一次还是最后一次他都在
辛红卫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院长三火箭发射队老队员,共参与过20多次北斗卫星发射任务。 他不仅参加过这次北斗发射,还参加过2000年年长三遥五火箭发射北斗一号的实验卫星,是团队中第一次,最后北斗发射也是现场人员。
辛红卫负责外场检查岗,从零部件进入总装厂到发射前,辛红卫必须保证它们不会受损。 包括运输、装卸等过程,不受损。 他说:“这个岗位其实并不难,但环节多、周期长、细心,几十年如一日。 ”。
随着高密度发射成为常态,辛红卫经常出差。 一年的大部分时间,辛红卫都在发射场度过,在发射场工作的期间,他迎来了儿子的诞生等人生的重要时刻。
火箭发射时,辛红卫在距离火箭150米的地方,是离火箭最近的人,但他说自己从没亲眼见过发射。 到底怎么了?
本来,发射前15分钟,辛红卫必须在备件之间待命,如果火箭出现问题,他需要应急措施,他不仅要提供危险装备,还要往上冲。
直到发射前15分钟,他才撤出工作岗位,是最后避难现场的人。 等他撤离,来不及再转移到异地,只能躲在离附近发射塔架150米的掩体下。
“我们可以躲在山的掩体里,躲在地下,感受火箭发射时的强烈震动,也可以在屏幕上看到发射的实况,但从未目睹过火箭的起飞。 ’辛红卫说。
“20年间,不仅人在成长,长三系列火箭也在成长”辛红卫说:“2000年,一枚火箭需要40多人花70天以上才能完成这项工作,现在有20多人在20天以上完成。 此外,通过简化删除和串行并行,业务流程也得到大幅优化。 各项要求不断细化,最早的时候,我们第一要通过眼睛看,检查用笔记录,现在进厂的所有插头,所有电缆,都要拍照存档,更要让我们认真关注质量 "。
想起第一次参加北斗任务,辛红卫笑着说:“那时我才34岁,转眼20年过去了,现在成了师傅。” 虽然实际经验丰富,但考虑到细节关系到发射任务的成功与否,辛红卫绝不会疏忽大意。 他没有带徒弟,但一看到年轻同事工作中有做不到的地方,就会主动提醒。
辛红卫经常用老一辈宇航员的精神激励自己,周围的年轻人也激励。 他说:“我们今天的航天事业,是由老宇航员传达的,所以,我们这一代的宇航员,不仅要继续传递给手上的工作,还要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我们的使命。 ”。
改变30年不变的过程
与辛红卫相比,今年30岁的朱平虽然是队里的年轻人,但担任长三乙火箭动力系统指挥的他已经是研发队的骨干。 火箭加注的所有环节,他都必须在场。
一次长3乙火箭执行北斗任务进行常规写入时,朱平平突然感到腹部疼痛不止。 他知道今后还有困难的工作在等着他,多次忍病在单位。
突然发生了意外,朱平发现常规用药量比要求值稍低,他的神经很快就紧张,经常定位故障,重新计算用药量,讨论处理方法,准确完成了一系列危机解决动作,不顾剧痛。
等待问题的处理,火箭可以按时发射,但朱平倒在了工作地点。 检查结果他被诊断为急性肠梗阻,情况十分危急。 尽管如此,他一直关心着任务的发射情况。 朱平说:“为国铸箭是我们这一代宇航员的责任,也是老一辈宇航员传达给我们的使命。”
长三乙火箭在点火前加了两次推进剂,这样的趋势持续了近30年。 朱平成功地将两次追加合并为一个,改变了这30年来不变的进程。
“以前第一次添加是为了预冷发动机,第二次是为了补充预冷时挥发的推进剂”朱平说:“一次添加,密码就变成了一百个。 必须打开和关闭各种阀门。 我们认为,通过重力作用使推进剂流入发动机,适当延长预冷时间以达到预冷效果,可以简化加压、减压的流程,减少推进剂的挥发。 ”。
很快,朱平平的构想被地面试验证实了。 但是,附加环节已经接近发射,任何小错误都有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必须反复推敲、验证。
考虑到推进剂的挥发和温度等因素有关,朱平平和团队又开展了多次大型实验,说明这种做法会因季节、不、温度条件而成功,这改变了30年不变的推进剂补充流程。
从最初的50日到60日,从现在的20日到22日,长三系列火箭发射场的业务周期逐步缩短,流程进一步优化。 朱平说:“我们每一步的改善,都离不开汗水和智慧,也离不开老一辈宇航员打下的基础。 高密度的发射任务不仅需要我们继承慎重谨慎的做法,还需要大胆细心,挑起重担,勇敢地攀登高峰。 ”。
宇宙飞行的“后浪”不会改变梦想
生于1994年的许哲琪是长三研发团队中最年轻的选手之一,是不折不扣的太空飞行“后浪”。
在成为宇航员之前,许哲琪对火箭最大的印象就是信息报道中雷万钧、一飞冲天的瞬间,“从那时起,我就认为,这么大的火箭,要飞起来,把卫星准确地送入轨道并不容易。” 她说
许哲琪的宇宙梦,再从一次演讲会开始讲。 一个偶然的机会,许哲琪听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演讲会,继续讲述宇航员一代人奋斗的故事,给了她感动和鼓励,从此认定了干宇宙能够实现人生价值,决心成为火箭开发队的一员。 “毕业时,火箭院没有在我们学校举行演讲会。 我跑了三所不同的学校,在网上投了简历,成为了宇宙飞行的一员。 ”她说
进公司后,许哲琪也在学习火箭研发人员认真的执着、严格的慎重。 黄皓是身边的榜样,激励着许哲琪的成长。
刚进公司,为了学习火箭的相关知识,下班后许哲琪在办公室看图纸,学习相关文献。 她几乎每天都发现黄皓在加班,一定要把当天的员工下班到当天再下班,不会拖到第二天。
在许哲琪心中,黄皓是个耐心的好大师,但有一次因为自己对实验不慎重,大师还差点发脾气。 刚接触综合考试,许哲琪还没有建立控制产品的概念。 一次布线,她在线削了3毫米左右的橡胶皮。 因为橡胶皮小,所以没有马上扔到垃圾箱里,而是马上放在了桌子上。
黄皓看着严厉地说:“这是人为制造多余的东西,桌子上有很多杰克、插头,这么小的橡皮皮粘在桌子上,很可能引起堵塞。” 通过这件事,许哲琪更加明白,每次发射成功,都离不开细节的控制,但是,如果身体不小心,可以毁了所有人的努力一次,之后做实验的时候,她更加关注细节。
“90后”新人担任指挥职务
这次发射,许哲琪首次独立担任测量系统的指挥。 测量系统指挥岗是协调的职责,要求负责指挥的人员根据日程工作人员的安排,在一岗和技术负责人的信息表达后,每天发布工作人员,动员系统人员配合,经常关注前后工作人员情况,及时向发射和发射队报告。
“在来到发射场之前,我非常兴奋。 第一次担任指挥官是在北斗组网的最后。 ”。 许哲琪说:“来到发射场后,还是很紧张,每天都要加班看测试细则和操作规程,觉得自己如果更熟悉细则和规程,就会更有潜力。 发射队的很多老师和同事们给了我很多帮助,我对自己很有信心。 ”。
6月23日,长三乙遥六十八枚火箭的点火升空,看着屏幕上的发射直播画面,测试室的许哲琪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火箭院的研发队伍中,像辛红卫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的人,像朱平这样扛起重担、勇攀高峰的人,像许哲琪这样刚就业的新人,还有很多。
太空一院团委书记、长三乙遥六十八火箭发射队临时党委副书记李迪克说:“北斗发射任务持续了20年,要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一代宇航员的持续奋斗是不可缺少的,太空精神的传承是不可缺少的。 宇宙飞行精神是如何传承下来的? 像一线宇航员一样,从前人那里接收火炬,在平凡的职场中发光。 ”。 (记者胡喆王伟童高崇芍)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20年,逐梦北斗“星路””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41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