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888字,读完约10分钟

5月18日下午14点30分,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市政府副秘书长、政府信息发言人王伟、市海洋快速发展局副县长程剑、环翠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林青松介绍了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的关系情况。 威海是海洋大市,海域1.14万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两倍,海洋资源丰富,具有迅速发展海洋经济的潜力和特征。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的快速发展目标 威海是全国唯一获得海洋行业四个国家级考试示范的地级市 年,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979.53亿元,同比增长9.1%,占gdp的比例达到33% 结合我市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状况,借鉴国内外经验方法,提出了规划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的设想。 以产业为主导综合解体威海的14个主要海洋产业,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海洋新经济具有明显的特征和迅速的发展潜力 海洋装备制造业有公司300多家,船舶产品涉及15个40多个品种,17个品种填补了国内空白,客转船、重型吊船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70%和80% 近年来,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加快,一些行业领先,具有很强的条件 而且,海洋装备制造业的要点平台、大学院所、要点公司、要点园区等相对集中在主城区北部 威海海洋生物产业特征突出,整体规模和许多细分产业在全国领先 2009年海产品产量为269万吨,占全省的36.7%,占全国的8.2%,居全国第一位。 海洋生物行业的积分平台、大学、积分公司、积分校园等比较集中在东部沿岸 海洋新经济增加值在全市海洋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不高,但在可燃冰、碳纤维、石墨烯等研究开发生产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有很大的增长潜力,特别是海洋碳汇资源丰富,探索实践占前列,在价值实现的环节上率先突破 新经济行业的要点平台、要点公司、要点园区等相对集中在南部沿海 以三大产业各种资源要素相对集中的北部、东部、南部地区为依据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市,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布局建设构想的总体思路是“一城三核,科技领先,多区布局,连锁贯通,条块联动,全域覆盖” 北部以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为核心,建设远程浅海科技湾区的东部以威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为核心,建设海洋生物产业领先区的南部以蓝炭谷为中心,建设海洋新经济的先导区 整体定位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成为全省、全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快速发展远景旨在通过国际海洋科技城市建设,全市海洋经济继续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750亿元,占gdp的比例超过40%。 整体布局1、北部远远在浅海科技湾区,计划“165”布局 “一场”:建设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北核),丰富了海上试验、海洋观测试验、海洋结垢等功能,聚集了国内高水平的研发机构,成为全国海洋装备科学研究、成果孵化和产业转化的新引擎。 “六基地”:建设综合服务、研发孵化、成果转化、宣传应用、人才培养和军民融合等基地,形成海洋高端装备产业的新高地 “五链”:构建智慧海洋新闻、海洋高端装备、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科技旅游等五条产业链,以形成浅海科技产业集聚区为重点 2、东部海洋生物产业领导区,规划“157”布局 “一园”:建设威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东核),构建“科技研发+人才服务+公司孵化+产业加速”的完善创新链 “五区”:建设绿色养殖、远洋渔业、渔港经济、海洋食品、海洋医药和生物产品五个聚集区,扩大海洋生物产业集群 “7链”:聚焦海带、海参、鲍鱼、牡蛎、鱿鱼、金枪鱼、低值鱼等7个特征品种,从育苗育种、生态养殖、海洋渔业构建加工附加值、冷链物流、市场拓展等完整产业链,特色生物科学技术 3、南部海洋新经济先导区,规划“134”布局 “一谷”:建设蓝色碳谷(南核),利用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培育新模式的新业态,建设新兴产业策源地 “三区”:建设海洋生态经济、现代种业、特种装备等三个示范区 “四链”:构建海洋碳汇、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育苗育种等四个产业链,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极 保障措施加强政策支持。 以海洋科技城急需突破的重要行业、重要技术、重要平台为中心,研究比较性强、实用的政策措施,吸引科研机构和公司落户 加强双招双引 着力大院大所、名企强企,吸引高水平、专业化机构参与海洋科技城市建设,提高科技城市的层次和内涵 最近,集中对接了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和中国船舶、宇宙科学技术等大院大所和实力公司,努力尽快上传,积极推进威海海洋无人装备和技术联合创新中心的建设。 深化对外合作 科技城与中韩自由贸易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东北亚海洋合作常态机制及与美国、欧盟、法国、芬兰的合作,深化海洋经济、贸易、技术等各行业的国际合作。 加强组织的领导 为了加强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建筑业的组织领导和统一调整,市政府成立了以市政府第一领导为领导、副市长为副领导、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区市政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第一负责人为成员的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指导小组 具体建设运营,北部以环翠区为主,东部以荣成市为主,南部以南海新区为主,相关区市合作,以科技城规划和主导产业为中心共同加强执行。 ★国际海洋科技城三个板块的具体情况北部板块是远远浅海科技湾区 具体范围是“葡萄滩-双岛湾”沿海地区,从东到西,分别复盖葡萄滩、金沙滩、小石岛滩和双岛湾,区域岸线约70公里,适宜南北两侧延伸,扩展到经区和临港区,海洋科技城智慧海洋创新资源最密集 第一是迅速发展海洋智能装备、海洋高端装备、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等知识密集型产业 北部板块的核心是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 目前国内唯一建设的综合试验场主要有海上试验(固定试验、浮游试验、移动试验、海底试验)、海洋观测试验(海洋背景观测和海洋目标探测)、海洋定标(卫星遥感空间基准校正)三个功能,建设后国家 构建具备多种海洋高端装备研发能力的多学科研发平台,构建“研发-测试-孵化-人才供给”完善的链条,成为全国海洋装备科研、成果孵化和产业转化的新引擎 东部板块被定位为海洋生物产业的领袖。 具体范围是荣成市沿海,特别是东部、南部一带,向威海主城区和文登方向辐射,区域岸线近300公里,是海洋科技城市生物资源、研发机构、龙头公司最密集的板块 第一,目的是迅速发展绿色养殖、远洋渔业、渔港经济、海洋食品、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等产业,构建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有竞争力的海洋生物产业集群 东部板块的核心是威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 第一建设海洋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孵化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和海洋生物梦工厂等创新平台,引领尖端高新技术,构建“科学技术研发+人才服务+公司孵化+产业加速”的完善创新链,海洋生物科 南部板块被定位为海洋新经济先导区 具体范围从东到西,涵盖文登、南海及乳山市沿海地区,海岸线长约150公里,是海洋科技城生态环境最好、承载能力最强的板块 第一要迅速发展海洋碳汇、现代种业、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等海洋新经济,培育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建设海洋新兴产业的策源地 南部的中心是蓝色的碳谷 由南海新区蓝色创业谷、北京高新技术威海科创城、宝能海洋未来科技城、石墨烯技术研究院等组成 第一,面向未来、高端和融合,建设研发创意、生态环境保护、商业服务等基地,运用网络、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培养新模式、新行业 ★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情况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试验海域位于褚岛以北0.7公里的海域内,该海域60米以上的水深面积约2平方公里,最大水深达72米,是中国浅海大陆架中罕见的近岸深水区域。 地区潮流最大流速达到1.2米/秒,平均流速达到0.4米/秒,年均有效波高约0.7米,而且季节差异显着,中国大部分海域的设备机器测试了海况条件和潮流能量、波浪能资源条件 经过综合比较选择,原国家海洋局明确将“国家浅海仪器装备试验场”和“国家波浪能、潮流能综合海洋试验场”两个组合在一起,在威海楚岛海域建设“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 年,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与威海市政府签订了共同建设协议,试验场建设正式启动 现在,这个试验场也是全国唯一的综合试验场,相继加入了《全国海洋经济“十三五”快速发展计划》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计划》 年,我市向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保证了5平方公里的试验海域,用于仪器装备试验平台、观测和监测系统、波浪能和潮流能试验泊位的建设。 目前,该海域设有海洋观测浮标、锚泊式测试平台,具备无人船、无人机、水下潜水器等海洋设备测试服务能力,下一步岛上将进行雷达站、标准气象场、卫星缩放场等科学研究 年,试验场承担了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哈工大、航天科学技术、中国科学院等试验任务40多个项目,由56个研究生院和公司组成的湾区建设联盟也陆续参与试验场建设 ★远远浅海科技湾区葡萄滩区建设情况葡萄滩区是指远远港、远遥口、楚岛、靖子等相关陆地、海域 湾区核心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位于这个领域,配合试验场的深度开发应用,与之合作服务的葡萄滩领域应该率先设计,率先开始建设 其中渔港区域有现成的码头、闲置的水产品交易中心、部分预定拆除设施和空地,南岸有环翠区海洋智能装备中心和国华大厦,可以整合、改造和提高这些资源,为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提供完整的辅助服务 西部泛华高尔夫球场、东部金海游艇码头可以为高端人才提供生活休闲服务设施 目前,远程渔港水产品交易中心、国华大厦和入口大门等改造建设事业已经全面启动,对高水平科研机构和公司的双招双引事业也同时展开 值班总编:王岚再审:孙美玲原标题:《一城三核! 威海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 》阅读原文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时讯:一城三核!威海将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9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