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264字,读完约21分钟
这周editor's pick成了班里的何珊珊。 她推荐的书是历史学家吴政纬的《从首尔到燕京》。 单读何珊珊的推荐语:这是一本以朝鲜使者为主人公的历史故事书。 朝鲜使者们的故事从《壬辰倭乱》开始,1592年丰臣秀吉带兵进攻朝鲜时,朝鲜濒临亡国,不得不赶紧派遣使者向明朝求助。 作为中国的节属国,朝鲜向中国派遣使者是朝贡体系的一部分,但对仰慕中国文化的朝鲜人来说,从首尔到燕京,也是文化巡礼 在这场重要的一战中,明朝派遣兵援助,加深了朝鲜对明朝的感情,明朝灭亡后,朝鲜受到打击,他们在政治上服从清朝,精神上思念明朝。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思明感情逐渐淡薄,北朝鲜关注着自己的历史 故事停在1780年,记录了思明结束前朝鲜人和中国人莫逆之交。 使用者一般会被忽视,这本书显示了使用者观点的重要性 阅读他们的故事时,我们被诱惑关注历史进程 因为使者们做的是往来双方,在新闻和物品交换中,他们不能正确知道结果,只能在所有过程中尽最大努力。 这些使用者的故事脱离了从结果中完成故事的逻辑,当然历史规则倒退,浮现出了对结果漫长过程的许多细节:其中有对未知的犹豫,也有其不可能的勇气,有欺诈和厌恶,也有信任和温情,当然也有偶然 在交通不便的时代,不仅东亚,看世界的机会也很少 所以,这些使用者的经验和记录是宝贵的,他们可以让今天的人在一个相互关系中认知两个国家,了解世界资本链建立前帝国系统的机制。 朝鲜使者是朝鲜世界观的模具成形者,也是中国的注意者。 因此,阅览这本书既可以学习韩国史,也可以得到另一条认知中国的线索。 作者吴政纬以科普的心情给大众写了这本书,解决了史实成为了感兴趣的故事,但他没有展开编剧。 还根据文献的研究和再现,这是一本值得好好读、读的历史故事书 《汉城到燕京》吴政纬着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5义州到北京:从途中求救的信(以下摘自《汉城到燕京》)编纂东亚历史教科书的话,最先登场的历史性的事情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1592年开始的战争 影响这段深刻历史的事件,至今仍笼罩在东亚上空,挥之不去 由于各种各样的理由,这场战争有多个名称,根据天干地支纪年法,那一年是壬辰年,由于日军攻击朝鲜,也有人称之为“壬辰倭乱” 然后,这场战争进入了明万历皇帝( 1563—1620 )在位的三大战役之一,被称为“万历朝鲜之役” 另一个参战国日本以天皇的年号命名,是“文禄-庆长之役” 指三个政治实体的三种命名方法 1592年,大明、朝鲜、日本、没有人能逃脱,他们一起拉开了这场“国际战争”的序幕 历史学家对这场战争感兴趣。 那是跨国的“火药战争”,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火药武器。 许多朝鲜人被日本俘虏,许多朝鲜人的手工艺(陶器等)、图书艺术、儒学思想也传入了日本国内。 促进大明和朝鲜两国的友好,明朝灭亡( 1644 )后,朝鲜君臣没有忘记这一恩情 更重要的是,400年前日本攻击北朝鲜,帮助大明出兵,这让我联想到20世纪初的“日韩合并”、朝鲜战争时期的“抗美援朝” 1592年就像泉水不断涌出的历史古井,不断更新为世界,至今仍值得深入探索 简单总结一下这场战争的过程: (1)592年,丰臣秀吉( 1537 — 1598 )以征服大明为目标出兵朝鲜 (二)战争初期,日军连战胜利,仅20天就进攻了汉城 (三)同年,朝鲜君臣逃到边境义州,向大明求助 (四)大明出兵朝鲜,为朝鲜夺回平壤 (五)之后两军僵持,互有胜负,进入和谈,之间发生了小冲突 (六)和平谈判破裂,开始第二次正面对抗 (七)朝鲜名将李舜臣( 1545 — 1598 )在海上连战也获胜,大明—朝鲜联军占优势 (八) 1598年丰臣秀吉去世,不久日军撤退,战争结束 根据上述8点,三国研究者耗尽精力,考虑如何恢复战争的始祖,他们想知道是什么引起了战争,以及那些因素带来了最终的结果。 为了处理这些问题,学者试图研究丰臣秀吉的一生,试图从谦虚的身体中寻找“征服大明”的梦想之源。 另外,战争初期,日本势如破竹,为什么最终没能征服北朝鲜? 大明朝廷为什么希望援助朝鲜? 历史学家认真明确当时在战场上的部署:大明的军队在哪里? 北朝鲜的军队在哪里? 主力部队是谁? 哪个战略错误会产生最终结果? 在大多数研究中,他们的目标总是在“战场”,关注战场上的“英雄”是他们的决定为战争画上句号 这场战争离不开英雄。 大明将军李如松( 1549—1598 )在一天内攻占了日军占领的平壤城。 朝鲜名将李舜臣没有在海上战败过,两人都是历史书上记载的人物。 平心而论,即使是侵略者日军,小西行长(? — 1600 ),加藤清正( 1562 — 1611 )也是不容忽视的将军,如果不是他们的勇猛,日军的推进会这么顺利吗? 但这是战争的一切吗? 解释丰臣秀吉的心境,复原战场布局图,解体重要将军的战略,断言谁会赢谁。 然后,进入坐在朝堂的各国官员和战场军人,把整个故事联系起来。 但是,还有一个新的方面吗? 本章是解决这个疑问的尝试 ▲丰臣秀吉、战国三杰之一,主政日本之间发动了朝鲜侵略战争,即文中所说的“万历朝鲜之役” (战争结束后,正如预想的那样,李舜臣、李如松等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表扬。 李舜臣已经因这个角色殉国,但被朝鲜政府封为“第一等宣武功臣”,即荣誉最高的功臣官僚。 值得观察的是,以“宣武”为名,但有一群为北朝鲜政府重视的功臣,他们的名称是“圣功臣” 顾名思义,可以说沈圣一直跟着北朝鲜的国王,拥护他。 也就是说,这些人在战争中总是不离国王,全力助理。 事实上,他们做了越来越多的事,其中很多人肩负重任,被派往中国,要求与大明官员谈判,尽快出兵。 这些朝鲜使者不仅在两国之间协调,促进大明的发兵,还帮助明军熟悉情况,毕竟大明的军人踏上未知的土地,与未知的敌人决战。 故事从被遗忘的功臣开始。 他的名字叫郑昆寿( 1538—1602 ),战后被封为“第一等战圣功臣”。 理由是他说服了大明去朝鲜援军。 他出发的时候,北韩国王说。 “国家的生死取决于你。 “国家的存亡,在勋爵的这一行 从监护的明看,郑昆寿任务成功,一切顺利 但是,当我们永远站在结果上眺望过去时,它会无视多个“不期待”的风景。 大明真的能帮助北朝鲜吗? 作为使者向中国求助是怎么回事? 郑昆寿的日记和他给朝鲜国王的报告书深入到1592年的北京市,体验历史的波折和不明确性 因为本书是根据朝鲜、中国的文献编写的,主角大半是朝鲜的使者,所以以下将1592年发生的这场战争统一称为“壬辰倭乱” 现在我们跟着郑昆寿的脚步,走向士兵求助的路吧 记住,感情往往压倒理智,左右人的评价,有时谣言比真相更有力 试着忘记战争的结果。 因为现在战争才刚刚开始 被遗忘的功臣在1592年8月,秋天,一切都被肃清,朝鲜王宣祖李( 1552 — 1608 )的心情越来越萧索 这一年是李氏即位的第25年,他刚满40岁,被称为老不困惑之年,意味着能辨别是非,不会被事物的年龄所迷惑。 但是丰臣秀吉的大军登陆釜山后,李先生无法发挥辨别是非的政治智慧,他抛弃了农民逃离首都首尔,向北走去。 现在他踏入大明、朝鲜边界,失去了大部分领土,没有掌握敌军的相关情报 要说朝鲜王朝濒临亡国的边缘有几次,那是最近的 面对这样的问题,李不仅想向大明求助,他还想带领王妃投身大明的怀抱,成为平静的王子。 北韩的臣们多次制止后,李氏放弃了想法,但继续向宗主国寻求救援兵,渴望天朝的军队来到北韩 李先生多次向中国派遣使者,得到过大明辽东地区军队的援助,那大约是三千人的军队 与日军倾斜全国的力量相比,出动了16万人,这3000人真是杯水车薪 出现这样的落差,必须责备北朝鲜和大明的联系时没有明确说明 最初说是倭人袭击,辽东军认为是地方性叛乱,于是派遣了这样的特遣队。 辽东派遣的3千人在副总兵祖承训的带领下,他们于7月进攻了被日军占领的平壤城,但由于人数的巨大差异最终大败而归 大明之后没有向朝鲜派遣军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象李先生心情的苦闷 既然不能内附,就继续讨论救援兵直到追击敌人 他决定选择另一名官员作为使者,立即赶到大明朝廷,恳求大军向朝鲜征兵 这个体选的官职不能太低。 而且,要看脸色,适当应对进退。 我希望有相当多的经验。 在这样的条件下,时任大司谏言、位阶正三品的郑昆寿进入李氏的口袋名单,那一年他五十四岁,感觉朝鲜国的冬天即将来临。 郑昆寿,字汝人,号柏谷 他从6岁开始读书,21岁跟着著名的朝鲜儒家李滉滉( 1501—1570 )学习,文采在朝鲜国内极为有名 他的个人着作《柏谷集》可以刻画当时朝鲜君臣在义州(现在的朝鲜义州郡)的情况,其中详细说明了郑昆寿对中国使节的经过,是无法得到的资料 根据郑昆寿的日记,1592年8月的北朝鲜可以说离亡国之秋不远。 当时北朝鲜的君臣有限,他们断断续续地得到情报,但很难评价真伪。 有传闻说地方起义军收复了安东(现在安东市),李先生问官员“这是真的吗”,明确表示人心动摇,缺乏自信 更重要的是,在义州的高级官僚对战争缺乏整体认识。 战争开始后,政治中心一直在移动,他们跑得比敌人追的速度快。 这是因为脱离了原来的公文传播系统,缺乏足够的信息来理解日军。 战争初期,最重要的任务是把握敌军的方向,宣祖李璊曾经问过官员。 全罗道的日军突然失去了音信,去了哪里,没有人能给出确定的答案。 相比之下,可以说日军在学习脚部,甚至朝鲜官员都承认“我们不能知道日军的情报,但他们反而很了解我们的情况”。 (我国不能间谍,倭可以反过来,所以很了解我国的情况。) 当时认为朝鲜陷入恐慌,他们不知道敌军的正确数量,只知道“人数多”。 地方义军的动向、战果也不清楚。 还不知道掌握了多少领土,能支付多少粮食、物资?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必须想一系列借口让大明立即出兵 求救艺术通常对“求救兵”的印象极为简单,无论是把电影作品塑造成形状,还是看文案,都像简单的手续一样,马上完成 关于壬辰倭乱的电影、电视剧,朝鲜使者求助的不仅仅是快马出发了,画面一改变,大明官员就义愤填膺,开始讨论出兵问题。 翻开专门记载明代历史的文献,就像《明史纪事本末》那样,与招揽朝鲜士兵的使者的描写相比,有“求救的使者往来,堵塞在道路上”(呼救的使者,陆续路过),之后大明朝廷是怎么处理的呢? 兵使的工作自然被跳过,就像战争的装饰一样,没有被深入研究 事实从来不是这样。 追求士兵是高度的政治艺术。 简单来说,这需要强大的团队、感人的语言、战略行为规范和丰富的物质条件。 郑昆寿进入北京市时,他需要知道该对谁做什么,以及“该怎么说”。 因此,1592年在义州的行前讨论特别重要,朝鲜君臣感到大明需要派遣多少军队、日军需要粗略动员多少士兵、大明需要“出兵”的问题并不简单。 从事的结果是大明认识到“这件事与我有关”是成功的心理战略。 如何引起大明朝廷的观察? 丰臣秀吉强调说,出兵开始后,以征服大明为目的,征伐朝鲜希望为朝鲜充带路,成为国王的先驱 向朝鲜大明求助可以说是极其有用的借口 李先生经常指示臣下,一定会告诉大明朝廷日军“意图攻击辽东” 郑昆寿到达北京后,在提交给大明官员的文件中,确实多次强调了这一点,加深了中方对日军的警戒感 接下来邀请兵来朝鲜,大明应该动员多少人,符合朝鲜的期待? 关于这两点,第一日军到底出动了多少士兵? 然后第二,我们接触到了需要多少救援兵。 明军越多自然越好,万历皇帝下诏书,主张出兵,这反而是为了让朝鲜放心的政治宣言。 李先生主张5万人即可,真的不希望10万军队到达朝鲜 与他的臣下相比,李是保守的 当时承旨的吴亿龄( 1552 — 1618 )认为兵员越多越好,建议军队可以驻扎在辽东。 如果朝鲜战场兵力不足,立即从辽东征派或者朝鲜军队疲惫,就必须修整,可以和驻扎在辽东的部队轮流休息。 那么,北朝鲜想付什么? 能负担多少军资、粮食? 答案可能有点出乎意料。 因为北朝鲜不打算承担任何东西。 李在与郑昆寿等人讨论时表示:“大明必须运粮,我们现在破烂不堪,没有粮食! ”明确地指出了。 (为了粮食的工资和装载,我国残余,没有粮食,值得考虑) 北朝鲜当然不是完全没有粮食,但是没有粮食也是“真相” 首先,应该考虑当时北韩实际支配的领土缩小了很多,适用郑昆寿的话,“北韩的国君没有后退一步的空间”(寡君一步也不能后退)。 在当时的兵乱中,义州朝廷连各地义军的动向都无法正确把握,对粮食的储备、有计划的运输进行点计算更加困难 结论:北朝鲜负担不起粮食补给,大明必须从辽东或山东省补充粮食,他们不仅要得到人,还要得到粮食 进入更详细的讨论:这个使团的成员是谁? 他们带什么礼物去中国吗? 正使人选由郑昆寿担纲饰演,当然从义上来说,同行的另一个要角“翻译官”是? 译者当时被称为“通事”,意思是交通外国事务的人。 李先生选择了最优秀的通事随行,这些人在以后的调停谈判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他们的名字值得记住。 这三个人是洪纯彦、洪秀彦、韩润辅。 通事的人数有限,派遣3人的情况不少,但最终,也必须考虑到后来明军到达北朝鲜,需要另外以通事为中心表现情报。 在朝鲜的官僚体系中通事职位不高,一般由身份低下的“中人”担任,多为高级官僚不重视 但是,在这个存亡之秋,这些人承担着最重要的角色,联系大明、朝鲜两方的各种事务,他们也是今天被遗忘的功臣 使节团要人“正使、翻译官”到齐后,郑昆寿等打算带什么出发? 通事洪纯彦说“我觉得白银一百两就够了”,这些钱可以用来作为“人情”的礼物,用不完就可以还给朝廷。 明代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时代,当时欧洲人在美国发掘银矿,制造银圆购买中国商品 中国的瓷器、纺织品迷恋西方人。 他们用白银交换货物,使中国民间流通大量白银,其数量庞大,明朝政府承认白银作为纳税的法定货币。 但是,北朝鲜政府不以白银为货币,而以实物货币,例如布匹为货币 洪纯彦口中的一百两白银,在大明、朝鲜有完全不同的脉络价值:一个是法定货币,一个接近浪费 无论如何,对国内没有银矿的国家来说,战乱时期准备白银一百两依然不是容易的任务 李先生考虑这一百和两项权利为路费充电,另外准备为70和两个“人情”,分发路大明官员 1592年义州之行前讨论的是,这是朝鲜对整个战争的认识的全部,这是郑昆寿和大明谈判的基础 郑昆寿的认知如上所述,至少,其他看现场的表现 李康,对吴亿龄军队数量的“深切担忧”就像是自我安慰的话,毕竟军队数量的多少,决策权总是不在他们手里 位于这个义州,风雨飘摇的小朝廷渴望救兵,天马空谈军队的指挥权应该属于谁,实际上证明了他们是多么焦虑,无奈地寻找救国之路。 现在让我们看看郑昆寿是如何发挥外交长的才能,搬到救援兵那里来的 1592、北京从首尔到北京的使节旅行通常需要45天到60天,这一般包括多个观光旅行。 郑昆寿十万火急,他们一行昼夜兼程,仅25天就到达了北京的“玉河馆”。 玉河馆的真名是“该馆”,是外国使节呆在北京的地方,馆旁边有玉河桥,因此俗称玉河馆 郑昆寿安到达玉河馆后,马上和那些人负责军事的兵部尚书石星(? — 1599 )熟悉,方便的时候联系你 今天的我们无法想象国家在危急时刻承担着国家存亡的责任。 有多重? 郑昆寿如何面对明朝官员,这时他已经五十四岁了,在朝鲜担任要职,他必须无视形象,摆出低姿态,绕到大明的政要之间,向祖国寻求最大的奥援。 我们无法深入体验这种感情,只能在他事后的报告中再现这段深刻的历史 很明显,郑昆寿一开始就锁定了目标,他到了北京就希望见到石星,但得不到路 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石星当然想从朝鲜的使用者那里掌握情报。 这是因为郑昆寿到达北京四天后,石星派遣官员与朝鲜取得联系,掌握了朝鲜方面的情况。 郑昆寿继续保持低姿态,他特别提出管理朝鲜外交事务的礼部,免除所有繁文缛节,所有礼仪简洁,恳求不要太宣传。 然后,他还写了一封给希望迅速让朝鲜当兵的兵部的呈文 郑昆寿极其幸运,时势推了他一把 大明朝廷本来忙于解决另一场战争——宁夏之战。 这场战争在郑昆寿向北京派遣使节期间正好结束了 就像郑昆寿和副使施允济说的,“宁夏战争结束后,大明必须专心解决倭寇。 (宁夏贼刘东阳已经被捕获,朝廷有意专门攻击倭 这对郑昆寿一行来说是个大好消息。 郑昆寿给石星的信中也说:“现在者伏温宁夏贼,兵不流血刃,自行灭亡,西顾无忧。 但是,这个倭寇独智天诛,王师是堂堂的天朝十万兵,能和朝令夕发 “三天后,石星召唤郑昆寿、副使施允济和通事,郑昆寿等人当场哭了,要求石星立即派军队去。 根据郑昆寿的记录,石星感动得哭了起来,所以口头承诺支持他。 石星会希望出兵,考虑了几点:一是万历皇帝一开始就决定救助北朝鲜,圣旨不容违反。 一是综合各种情报,日军确实有攻占大明的意图。 这决不是中国的“外事”。 就像郑昆寿说的,“大明是否出兵,决定北朝鲜的生死,中国边境的安危也与此密切相关。 ”(小国的存亡,水果就此决定,中国疆场的安危,也在这里。 李先生在义州特别指示必须向大明传达日军入侵中国的消息,一定打动了石星的心 但是大明的政治事务不是一个人,不是兵部尚书,也不是万历皇帝能不能决定出兵,需要舆论的支持 留在北京的郑昆寿通过各种途径听到,亲身体验了这样的政治生态 反对朝鲜出兵的官员弘纲( 1554—1638岁)认为:“朝鲜、日本两国开战,只要防卫边境就可以,不需要出兵。” ”(两夷相战,中国可是处于御的境界。) )简单来说,反对出兵的人主张“只防止中国地方,没有必要拯救朝鲜”。 相比之下,主战派不太像石星那样看待北朝鲜的问题,他们着眼于阻止日本在国外,受到了远低于本土战争的伤害。 担任经略朝鲜事务的宋应昌( 1536—1606 ),朝鲜边境是京水路、陆路的入口,是“全部要地”,现在日本的“专图内犯”需要“救援朝鲜,查明中国之路”(彰字小仁,保存中国之身) 朝廷的议论在两边摇摆不定,最终由万历皇帝调整,平息这场骚动 值得观察的是,学术界大多持反对出兵的议论,毕竟出兵是既定事实,许弘纲等人的发言反而是陈出兵的情节设定 但是,据郑昆寿的见闻,当时反对派的影响不大,石星的心情也不太平静,所以担心无法处理北朝鲜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主战派和非战派的方针对立,不仅限于1592年,勾结着整个战争 通过郑昆寿的眼睛,我们可以再次体验到“未解决”的气氛。 其中特别令人吃惊的是反对派给主战派的压力,比想象的要大。 这种不明确总是缠着郑昆寿的心,即使石星经常强调需要派遣军队,郑昆寿依然认为石星不保证出兵的日子,不准备代表中国军队,这一切还是空的 石星口袋里没有确切的出兵时间,肇因他要考虑的事件是郑昆寿远远多于在义州的设想,而且军队拔出前未知数太多。 但是,石星还在试图处理马上就能解决的问题。 例如,允许朝鲜使用者购买“违禁品”。 这包括武器和火药。 他直接给了白银,让朝鲜使团在回去的路上开采。 兵马不动,饲料先行,石星这种亲密的行动其实巩固了北朝鲜的信仰。 这场战争一定会继续下去。 大明会支持你们的。 郑昆寿抓住一切机会,他答应大明购买违禁品的命令后,回去的路上去找火药,弓箭 使节团带回了大量军资,结果力量多一分是一分,现在朝鲜义州可以说是家徒四壁 辽东,他特别来见掌管朝鲜裁军事务的宋应昌。 郑昆寿一进入军营,就发现这支军队仪器精良,部队井然有序,不由得称赞加。 见到宋应昌时,他质疑军队连前锋都还没有拔出来。 为什么停滞在辽东,不马上去义州? 宋应昌当然不会泄露军机。 我只是说大军还在聚集。 “关于军队的事件,我自己有计划”(进退机很合适。 我会酌量的)。 军机不能泄露,郑昆寿可以继续赶路回义州,请赶紧结束士兵陈奏的行使 郑昆寿取得了比想象中要大得多的成果,他出发时给辽东军官写信,马上向朝鲜派遣军队,到达北京后也与大明取得了联系,但两者都没有得到肯定的回应。 石星没有马上召唤他,那种焦虑是可以想象的 但是情况越来越好,后来他得到了见到石星的机会,得到了承诺 之后,与大明官员的信息表达,通事在旁边负责翻译,有时通事直接由中国官员的信息表达和郑昆寿说明概念,通事在现场发挥的情况很多 每个人都不想为未知的东西付出太多,郑昆寿的任务是让大明熟悉这个未知,然后征召有血有肉的男人去未知之地。 终于,他成功了 原题:“一个朝鲜使用者的故事editor's pick阅读原文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时讯:一名朝鲜使者的故事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39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