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80字,读完约6分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播文物的手段越来越丰富。文物“走出”了文化机构,在屏幕上“走”了,又动了。此外,许多文化机构通过举办讲座和利用媒体报道来加深观众对文物的了解,从而开展“公共考古”。代表们对这些现象有什么看法?在2019年全国人大中国经济网专题节目上,五位代表发表了意见。
3月8日晚,我们采访了两会当晚的现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张鹏/照片
采访者(从左到右)
袁小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主持人
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室主任苏伯民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考古学会会长王伟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何傲云
安来顺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潘璐
文物之火并不意味着文物是活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随着交通营销时代的到来,近两年来,网络红色博物馆、网络红色展览、网络红色文物、网络红色文化创作频频出现。一方面,网络营销使文物逐渐走下了“祭坛”。,引起公众的注意;另一方面,由于过度关注交通,文物与教育和娱乐混为一谈。代表们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在交通营销时代,文化和知识分子应该如何保持他们最初的心,冷静地处理它?
苏伯民:这是一个新问题,也叫网络现象。文物本身具有向社会展示的功能,所以我认为文物不应该完全矛盾,而应该研究如何利用这一新的形势,更好地服务于文物机构的宣传和展示功能,以公众更容易接受的新方式宣传文物。这也要求文化文化界和网络界联合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创造出更适合大众口味、更高质量的产品,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娱乐把文化机构的文物变成娱乐产品,否则,文物本身和博物馆的历史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王伟:我不完全排斥这种现象。我认为这实际上就像“快餐”和“晚餐”:有些人只是需要有足够的吃,但有些人想吃得好。此外,“快餐”不能是唯一的,也不能成为主流。
虽然“网红”出现后,文物或博物馆的曝光率会增加,但博物馆是神圣的,承载着历史文物。人们应该理解博物馆的深刻和丰富的内涵,而不是像看热闹那样“一闪而过”。我认为这是当代博物馆需要面对的问题,需要下大力气去研究。
傲云:博物馆有自己的功能和定位,文化有不同的层次。首先,博物馆应该保存我们祖先创造的文化财富,让他们永远传承下去,这也是它的基本功能。当然,它也应该通过展示、展览、出版和信息传播等方式广泛传播真实的历史。如果一个博物馆没有底线,失去文化的传播和引导将是不可想象的。过度世俗化,或“娱乐至死”,不是博物馆的方向。我们应该对这一现象保持警惕和反省,坚持底线。因为如果每个人都去娱乐和庸俗化,我不知道人类将被引导到哪里。
安来顺:我不认为我们应该把年轻人喜欢的技术和博物馆文化混为一谈。在我看来,这项技术进入各个领域是正常的,进入博物馆领域没有错。博物馆应该欢迎和接受这些东西。
问题是,使用这项技术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娱乐只是为了娱乐,没有其他的文化意义,它会给博物馆带来危害。但如果使用得当,它将成为博物馆推广文化的延伸手段。然而,这一定不是博物馆文化的主流。
王伟:我想补充一点,我想我们谈的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现在,我们的文化和艺术,包括博物馆和媒体机构,是应该迎合公众还是引导公众是一个关键问题。迎合和引导之间有本质的区别。有些“净红文物”,只是为了迎合大众,让大众觉得有趣,点击。我认为当媒体报道或文艺创作时,我们应该以指导为己任,因为它不会影响我们的经济收入。
潘璐:我基本上同意每个人的观点。凡事都有两面性,看看你如何发挥它的积极能量。现在,在一些新媒体方面,最重要的是考虑如何抑制低俗内容,发挥积极的能量。这是我们大家共同期待的。
“公共考古”是对文化遗产的良好保护和传承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公共考古”也是考古学的一个热门话题。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公共考古”?公众如何参与考古学?
王伟:其实我们一直都被考古困扰着,也就是说,我们觉得我们的研究成果很重要,我们对考古的过程在自己的脑海里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但是普通人是无法理解的。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语境和表达方式,包括使用数字表达方式,让普通人能够理解。
三十年前,“公共考古”在日本非常普遍,例如,举行了一次现场简报会,邀请包括小学生在内的人参加,向他们介绍这里发生的事情等等。人们非常感兴趣。
在我看来,要做好公共考古,首先,学者们应该意识到这一点;第二,媒体应密切合作;第三,人们应该用人们能够理解的方式来解释它。
傲云:我们考古学家过去常常做考古,写报告和发表论文,并认为这是我们的科学责任。然而,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如果科学不被人们所掌握,这种科学就不会实现人类的普遍进步。公共考古学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在知识公共化的背景下产生的。
当然,考古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如何让公众理解它需要一些方法。一些话语系统,包括考古学本身,很难理解。如何改变话语系统是考古学本身的一项任务。
此外,我们认为地下保存的文物不是我们自己的考古财富,而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作为一个科学界,我们可以探索和研究它,但它实际上属于公众。在这种背景下,履行公共考古学的职责,不仅是一种科学伦理,也是一种道德要求。
此外,由于考古经费来源等原因。都是纳税人的钱。除了完成考古学的科学任务,我们还应该回馈社会,传播知识。
总之,它在多重作用下促进了公共考古学的发展。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那么,让观众参与到文物保护和利用的考古工作中来,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呢?
王伟:其实,文物古迹的保护也需要人民的参与。如果只有学术界和工业界谈论保护,那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全社会都重视遗址保护,结果肯定会不同。
因此,我认为“公共考古”不仅能让人们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内涵,了解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还能很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相关阅读:
两个协会的对话:五个代表谈“让文物活起来”
两会对话:如何实现文物保护的“最后一英里”
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获得更多的文本和视频相关内容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文物也能做“网红”?代表委员:文物传播创新应坚守底线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29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