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67字,读完约9分钟
继习近平上周末发表关于改善金融服务和防范风险的重要讲话后,中国央行今天也对讲话进行了正式解读。
2月26日,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接受媒体采访,就在讲话中提出的金融业发展的三大方向(深化金融供给面结构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改革开放)进行了解读,揭示了央行将如何推动各发展方向的落地。
潘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的讲话:
1.坚定推进资本市场改革,拓宽股权融资渠道,提高资本市场发展质量。
2.总体而言,金融风险趋于趋同。然而,我国金融风险出现了一些新的演变特征,风险防控的优先顺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3.加快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破产机制。
4.坚决治理金融混乱,严厉打击非法金融、金融犯罪和金融腐败。
5.坚决防止金融业脱离实际、自我循环。
在金融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中,央行的四项任务
深化金融供给体制改革是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出的第一个发展方向,针对这一任务,详细阐述了调整和优化金融体系结构、改革和完善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等六项具体措施。
潘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服务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然而,金融服务供给存在一些结构性缺陷,金融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率不能满足高质量经济发展和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我国的金融形式以间接融资为主,股权融资发展严重不足。在间接融资中,大中型银行是主体,商业银行的内部制度和政策安排、技术能力、内外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
金融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有着丰富的内涵。为此,潘透露,央行将开展以下四项工作,推进金融供给方的结构改革:
一是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为金融供给方结构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创造合适的货币金融环境。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实效。坚决防止金融业脱离实际、自我循环。
央行货币政策部主任孙国峰曾写道,在结构调整期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环境下,稳定、中性的货币政策不仅要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资本需求,还要防止总需求的短期快速下降。避免过度放水,推高债务和杠杆水平,巩固结构扭曲。重点是为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创造一个中性和适度的货币和金融环境,以及扩大时间和/或きだfor结构改革
第二,坚决推进资本市场改革,打破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体制和制度障碍,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股权融资渠道,提高资本市场发展质量。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官鲁正伟表示,中国股市散户投资者更多,散户投资者获取信息和价格的能力往往低于机构投资者。为了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有必要加强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一方面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保护投资者利益;另一方面,要完善并严格执行退市标准,引导中介机构认真履行职责,促进优胜劣汰,使退市工作市场化、法制化、常态化。
此外,拓宽股权融资渠道并不意味着狭义的股票市场。鲁正伟认为,从金融体系架构的角度来看,我们不仅需要发展银行和股票市场,还需要关注非上市股票的投资。习近平指出:“建立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支持服务体系。”其中,风险投资排名第一,这表明我们非常重视风险投资的发展。与银行信贷、债券和股票市场相比,风险投资更适合处于早期成长阶段的企业。发展风险投资对支持小微企业、鼓励创新和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优化大中小金融机构布局,发展以小额金融服务为重点的中小金融机构,构建多层次、宽覆盖、差异化的银行体系和信贷市场体系。
根据沈万红源的金融业研究报告,从金融去杠杆化到金融供给侧改革,新的主导时代更有希望,将迅速构建“综合主导银行+分散在各子行业的小银行”的哑铃型银行体系。
“从政策角度来看,全面强调去杠杆化可能会成为过去。预计未来一些多元化融资业务(如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将更加集中在领先银行。中小银行仍将受到严格监管,以进一步扩大回报来源。”根据上面的研究报告。
第四,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塑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服务模式、风险管理和评估机制。
事实上,金融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并不是一个新的提法。早在2017年,政府就研究了这一问题并逐步实施。孙国峰曾经指出,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单纯扩大金融“量”已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多层次、多样化、多类型的金融需求,难以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此外,“量”的过度膨胀也会导致经济结构失衡的加剧和经济金融泡沫的产生。因此,必须推进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减少无效和低效的金融供给,增加有效和高效的金融供给,改善金融结构,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高金融供给满足实体经济金融需求的能力,防范和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经济金融持续健康发展。主要任务包括五个方面:稳定总量、调整结构、预防/改变、控制风险、补充基础。
然而,与实体经济实施的“三比一、一减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改革相比,市场也担心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也面临产能不足的局面。不可否认,在优化金融体系结构的过程中,一些高风险金融机构占用了大量的流动性资源,无法为实体经济提供有效的金融供给,因此应该实行市场化退出。然而,金融供应方面的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可能不仅仅是产能的下降。
郭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熊远表示,这次的金融供应方改革不同于两年前的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淘汰改革。这一次,有必要使金融供应多样化。本轮资本市场改革的号角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响亮。
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重点发生了变化
潘表示,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整治,我国金融风险已从往年的快速积累逐步向高水平缓释转变,暴露出来的金融风险正在有序处置,金融风险总体趋于趋同。
这并不是中国政府第一次设定“金融风险总体趋于趋同”的基调。2月25日,银监会副主席王兆兴在国务院办公厅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经过两年的努力,各项金融混乱得到有效遏制,各项非法经营活动和非法金融活动得到有效管理,各项影子银行活动得到有效监管,金融风险总体得到有效控制,金融安全稳定得到有效维护。 金融风险从分散状态向集中状态转变,金融基金脱离现实状态向虚拟状态转变的趋势也基本得到遏制和改变。
然而,风险趋同并不意味着风险防范会被轻视。潘强调,由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金融风险有了一些新的演变特征,风险防控的优先顺序也发生了变化:
一是稳步有序应对重点领域风险。继续推动结构性去杠杆化。加强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有序处置信用债券违约风险。抑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加,有序化解存量。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跨市场、跨地区风险传染。坚决治理金融混乱,严厉打击非法金融、金融犯罪和金融腐败。
习近平还提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六项要求,包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支付结算机制,及时动态监控网上和网下资金流动、国际和国内资金流动”、“管人、看钱”、“加强金融领域反腐败力度”等。熊远认为,虽然六条要求中没有提到去杠杆化,但风险防范偏重于“交易”和“人”的层面,侧重于金融交易、金融违规和金融腐败的层面。也就是说,在未来,股市的大幅涨跌、资金配置等行为可能会受到严格关注。
第二,加快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要完善金融监管,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形成监管合力。加快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破产机制。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2月26日发布的《2018年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近70%的受访银行家认为,未来三年,一些机构将退出市场。其中,私人银行最受关注,53.7%的银行家认为它们是未来三年最有可能退出市场的金融机构;此外,银行家们认为,农村金融机构(43.6%)和信托公司(33.7%)也可能退出。
然而,银行家们也认为,现阶段最大的问题是“高风险机构应对更多的行政干预和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的退出机制”(46.6%)。同时,“缺乏专门的立法和规章制度,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和“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权责不清”等问题亟待解决。
第三,完善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强化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主体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在风险防范方面,习近平强调,在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防范风险十分重要。潘还指出,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过程中,要平衡稳定增长与防范风险的关系,把握政策的力度和节奏,平稳应对和化解各种风险。许多分析师指出,这也意味着我国不会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来防范风险,而稳定增长实际上是一个硬性要求。
扩大金融业的双向开放
金融改革开放也是该行业下一步的三大发展方向之一,其中“提高金融业的全球竞争力,扩大金融业的高水平双向开放”是一项具体任务。
中国央行行长易纲曾提出中国金融业需要遵循的三个原则:一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原则和负面清单原则;第二,金融业的开放将与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相配合;第三,在开放的同时,要注意防范金融风险,使金融监管能力与金融开放相匹配。
潘这次表示,央行将按照“宜早不宜迟,宜早不宜迟”的精神,扩大金融服务业的双向开放,全面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汇率基本稳定在合理均衡水平。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同时,要努力提高开放条件下的经济金融管理和风险防控能力。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央行权威解读金融业发展的三大方向 领四大任务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29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