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87字,读完约9分钟

如果把珠江口比作一把巨大的弓,那么广州、深圳和香港就像一支长箭。《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犹如拉弓搭箭,凝聚了全区7000万人口的强大力量,射出了开放、协调、创新的无与伦比的箭。

香港是这支长箭中的利箭。

时间:时间不等人来把握这一天

上午9点30分,林恒再次登上开往深圳湾的大巴。作为一名定居前海的制造商,他已经连续三年每周往返于香港和深圳之间。

与此同时,单弦正走出西九龙的高速火车站。他想要见一个重要的银行客户。作为深圳一家年轻金融科技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香港仍处于“碎片化”的移动支付市场,这需要他全力以赴。

他们不分享现实生活,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期望:他们希望粤港澳大湾区计划尽快实施。用单弦的话说,他们迫不及待地想明天着陆。在单弦看来,香港是他的年轻公司走向全球的磨刀石和最佳跳板。在林恒看来,大湾区是香港青年人有新发展的新机会。

香港积极投身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浪潮

香港急需发展,需要新的发展动力。

中国内地40多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为香港提供了产业升级的良机。在“先厂后店”模式的帮助下,香港已经从一个以制造业为导向的服务中心转变为一个生产性服务中心。随着内地加入全球资本配置,香港已成为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内地经济的崛起不断推动香港经济功能的转变,祖国的经济实力将香港带入世界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

香港积极投身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浪潮

然而,与此同时,香港的经济结构越来越稳固,发展越来越依赖金融等高端服务业。这类行业的全球资源分配特点导致人才来自世界各地,为香港创造的高级职位有限。因此,香港的就业市场存在非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失业率极低,近年大多在2.8%左右;另一方面,大部分职位来自零售和旅游等低端行业,因此,香港年轻人升迁的机会较少,他们的收入也增长缓慢。

香港积极投身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浪潮

经济结构的固化导致城市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低下。财经作家吴晓波去香港的一所大学教授创新课程。他惊讶地发现,教室里90%以上的学生来自大陆和其他地区。

根据风险资本的数据,截至2016年6月,全球共有166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但香港没有一家。从R&D投资的角度来看,香港2017年的研发支出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8%,低于新加坡2014年的2.198%,也远低于深圳2016年的4%。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主任周昉对此印象尤为深刻。他曾经遇到两个香港大学电子工程系的毕业生,由于没有相应的发展前景,只能转行做保险代理。他遗憾的是,香港社会的停滞也可以从一个方面看出来:多年来,富豪榜基本上属于原来的大家族,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没有一个白手起家的企业家进入。

香港积极投身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浪潮

香港的高地价和高房价也极大地压抑了香港人的生活。就购房负担而言,香港多年来一直保持世界第一。根据最新数据,香港的房屋价格已达到人均收入的21.5倍,即普通人21年后才可以不吃不喝地买一套房子。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的国家战略,揭开了香港发展的新篇章。

地理优势:优势互补,携手并进

深圳河静静地流淌,一边是山野,另一边是高楼大厦。繁荣的景象是深圳福田保税区,这里聚集了许多初创企业。

吴家玮是香港科技大学的首任校长,他对美国三藩市湾区的高科技发展有亲身体验。早在20世纪90年代,他就期望香港与内地,尤其是深圳携手发展高科技。大湾区规划纲要的介绍让他感到兴奋。他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密集型产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香港拥有顶级的经济自由和商业环境,还有几所高水平的大学。两者的结合简直是天作之合。这种高度兼容的互补优势具有强大的全球竞争力。

香港积极投身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浪潮

毕马威、汇丰和香港商会对700名公司高管进行的调查显示,77%的受访者对大湾区的发展充满信心,最具潜力的领域是技术和创新。

将大湾区建设成为科技创新中心是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央顶层设计的推动下,中央部委与香港、广东与香港、广深与香港的科技合作逐步启动。

2018年5月,科技部和财政部公布政策,香港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以直接申请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项目;9月,科技部与香港创新科技局签署了《关于加强内地与香港创新科技合作的安排》;11月,中国科学院同意在香港建立两个科技创新平台。

香港积极投身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浪潮

在与香港和深圳接壤的落马洲地区,有一片87公顷的河套区,由一条深圳河拉直而成。这片沉睡了20年的土地,将通过港深合作建成创新科技园,成为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领先平台。

香港金融界也预计大湾区将帮助香港升至更高水平。香港作为内地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窗口,一直在跨境投资中发挥着桥梁作用。尤其是沪深港沪港通和沪港通被认为是近三年来最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邢表示,2018年,沪港通和深港通在香港的日均成交量为360亿港元。随着大湾区规划纲要的实施,外资将更加积极地通过香港进入内地。据估计,到2021年,沪港通的日平均交易额将达到800亿至900亿港元。

香港积极投身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浪潮

香港交易所修改了上市规则,以吸引大湾区的许多科技、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公司。许多香港金融机构也把未来增长的希望寄托在大湾区身上,并一直在该地区寻找机会。汇丰大湾区计划已经启动,其标志是2017年12月前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开业,这是第一家外资银行控股的证券合资企业。

香港积极投身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浪潮

HKEx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表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外汇和跨境人民币业务可以将大湾区作为一个整体,充分利用珠三角和港澳各自的优势,创新更多适合人民币全球配置的市场工具、管理手段和政策便利,从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香港积极投身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浪潮

“这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为中国金融开放提供了一个‘试验田’和‘安全垫’。”巴曙松说。

人类和谐:共同努力克服障碍

“自去年以来,在大湾区举行了许多会议和论坛,接受护理的人数显著增加。”祖籍广东新会的大陆经贸协会会长黄不止一次向人们解释了的计划。很多时候,黄也有经验。他通常先谈大湾区的概念,然后谈整体优势,再谈香港的定位,最后谈企业从中得到的机会,这些都是层层讲解的,听他讲的人都称赞他讲解清楚。

香港积极投身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浪潮

黄对的信心来自于他对大陆政策的信心。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黄敏锐地观察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行动明显加快。从行政长官到各级官员,他曾多次到内地与各级政府部门联系。在香港,大湾区的话题显然正在升温。

香港积极投身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浪潮

各界人士的讨论越来越具体,核心主题也越来越清晰。香港各界已达成共识,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优势在于“一国两制”,坚持“一国”的基础,善用“两制”的优势,是建设好大湾区的关键。

能否充分利用“两制”的好处,关键在于能否打破“跨境壁垒”。

梁和都是香港的“90后”。他们在广州创业,抱着“海归社交软件”的想法,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从天使之轮获得了1500万元的风险投资。然而,要跨越两地创业的门槛,比融资更困难:梁身为香港居民,但长期在内地生活,在香港注册公司有困难,又不能以香港资本入股新成立的公司,最后花了数月时间才完成手续。

香港积极投身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浪潮

香港各界人士提出了许多需要面对的问题,以解决“跨境壁垒”。例如跨境人才税,在大湾区工作的香港人是否可以按照香港的税制来征税?跨境专业服务能否降低香港专业服务公司登陆大湾区的门槛?跨境金融监管能否建立一个更加协调的机构?如何为港人在大湾区工作、生活和提供医疗服务建立社会保障?只是一个小小的微信红包,内地版的香港人不能用它,因为没有内地的银行账户,而且开户需要一个内地的手机号码,等等。

香港积极投身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浪潮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聂德全表示,特区政府十分重视大湾区的建设,并成立了由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担任主席的督导委员会。其成员包括3名董事和13名董事。可以说,整个政府的所有问责官员都包括在内,这是前所未有的。委员会的重要职责是收集各方的意见,并加以协调和推进。

香港积极投身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浪潮

他没有数自己去过大陆多少次:“不管怎样,大湾区的城市又变了。”他还多次与中央政府各部委举行会谈,并提出了中央政府一年来推出的一系列便利措施。

他特别强调,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建设大湾区是没有先例的,这需要创新思维、突破政策和机制。

方舟也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大湾区规划更像是一个平台。总的方向确定了,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确定了。你可以把新的问题放在上面,并不断地解决它们。计划不是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不断改革和创新的过程。

香港积极投身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浪潮

在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和三种货币的情况下,粤港澳大湾区很难实现前所未有的人才、资本和货物的无缝连接和充分交流。只有齐心协力,不断摸索实践。

直到低潮时河岸变宽,没有风吹动我唯一的帆。面对内地的经济崛起和科技爆炸,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阔步前进,越来越多的香港人期望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赶上国家发展的快车,为香港和自己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香港积极投身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浪潮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28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