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13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银川2月18日电(记者邹新元、孙天朗)正月十五看花灯。今年,41岁的苏江鱼不仅每天“看灯笼”,还“出去”拿自己做的灯笼。“货物是在现场订购的,我们被派去组装和拆卸。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已经管理了四五个城市。”他说。
苏江鱼的家乡位于宁夏西海古隆德县,这里山川深谷,人民生活并不富裕,但民间活动如灯笼和社火却是众所周知的。在元宵节期间,会做灯笼的村民会取笑自己。苏江鱼是村里少数几个掌握这种技能的人之一。虽然有很多工艺品和道路,但他们不能靠做灯笼来养家。
“原来我父母身体不好。为了照顾他们和他们的孩子,我只能在县城里打零工,经常找不到像样的工作。”苏强鱼无奈的说道。
生活终于有了转机。隆德县去年在工业园区引进了一家灯笼公司,苏江鱼进入车间不到一个月就被提升为班长,管理着20多人。“我是公司的第一个员工。公司领导听说我会做灯笼,特意让我试试。”苏强鱼说道。
走进隆德正冠彩灯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龙、小猪和神话的造型栩栩如生。工人们正忙着系胚胎、焊接和粘贴。每一根铁丝和五颜六色的布经过他们灵巧的手后,很快就变成了一盏实心灯笼。
苏江鱼并不认为好玩的手艺可以赚钱。他告诉记者,早年,他特别喜欢灯笼,经常向村里的工匠学习。当他有了空之后,他开始做事,并且坚持不懈。
“如果你不坚持,恐怕你还在打零工。”苏江宇高兴地说,他过去常常在建筑工地上做繁重的体力劳动,夏天工作半年,冬天休息半年,这使他长大后工作越来越努力。手艺不同,都是靠多动脑筋,但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更受欢迎。
这些天,一批灯笼被卖到内蒙古包头市,苏州河的鱼被派到隆德车间工作,负责组装和拆卸。“今年,公司的订单增加了一倍或两倍,而且还有很多任务。这些灯笼不仅要出售,还要点燃。这条线也有“售后”服务。”他说。
隆德县六盘山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杜斌表示,近年来,隆德县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引进企业,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让产品走出去,通过产业化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同时带动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文化产业也成为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隆德正冠灯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表示,公司改变了以往的车间式生产,组织技术骨干外出学习,并邀请外省灯具艺术家指导,从设计图纸到流水线操作,实现了灯具的批量生产。今年来这里的商家很多,订单量已经超过1000万元,灯笼远销甘肃、内蒙古、福建等地。
“目前,公司除解决112人就业外,还为13户已建档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10人已经脱贫。”赵对说道。
“去年,日子变化最大。我买了一辆汽车。有了车,提着灯笼出去更方便。”苏江宇笑着说,他已经成为一名月薪5000多元的技术骨干,他的心也稳定多了。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史玉妍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宁夏隆德:“一盏花灯”带来的幸福旅程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28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