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83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长沙5月9日电:雪峰山有许多新鲜事物,“玉鹤天”从贫困中崛起
新华社记者白
湖南省溆浦县葛竹坪镇雪峰山北麓,有一个绵延数千年的大型梯田群。令人费解的是,梯田里有一个奇怪的地名:通和田村。在当地方言中,没有童。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水稻种植区怎么可能成为“稻田”?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来到了通和田村。熟悉这个村庄历史的老人潘·宋行解开了这个谜:据说祖先在这里耕种了一年的土地,当丰收在望时,水稻最终变成了干枯的空贝壳谷。村民们怀疑这是山神。路过这里,有个村子的名字叫“童田鹤”。
当地农业科技干部解释说,这些梯田夹在几座山之间,常年阴云密布,病虫害易发。偶尔会有大风甚至冰雹,历史上没有“庄稼”也就不足为奇了。
几年前,“童”重新出现。然而,这一次它不再与“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直接相关,主要是因为粮食生产效率低、年轻人外出工作以及农村逐渐荒凉...一些延续了几千年的梯田慢慢失去了生机,“农村将成为一片荒地”成了珍惜土地的老人的忧虑。
这种担忧并没有持续多久,“同和天”迎来了一个转折点。近年来,随着工业扶贫的推进,通河田村发展了特色种植业,部分弃耕地被改种经济作物,低产田获得了可观的利润。
52岁的李忠盛见证了同和田村的变迁。李忠盛说,在20世纪80年代末,务农只能养活自己,口袋里没有多余的钱。他发誓要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生活。从那以后,李忠盛像他的祖先一样停止了耕作。相反,他出去工作,周游全国做木工活。
2009年,积累了一定资金的李忠盛回到通河田村,决心帮助家乡改变贫困落后的局面。他和其他人一起在同和田村开垦荒地和扩大土地,并投资建设猕猴桃合作社和基地。李忠盛主要负责现场管理。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已成为种植猕猴桃的优势。
近年来,产业扶贫政策越来越好,猕猴桃基地面积也扩大到1000亩,每年带动40多个贫困人口工作,同时连接10多个分散的贫困人口。果树是生态种植的,用有机肥料和人工除草。该产品已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网上网下销售,并进入北上广市场。
在的推动下,一直种植水稻的贫困家庭李重新种植了5亩猕猴桃。政府提供行业奖励和补贴,合作社提供种苗和技术培训。李的叙述简单明了:一亩大米只能卖到1000多元,一亩猕猴桃的产值至少要3000元。地面上的收益要高得多。“我没想到‘同好天’竟然长出了‘扶贫果’。”
贫困家庭武文也完成了转型。过去,在他的梯田里种植水稻、玉米、甘薯和大豆并没有带来多少经济效益。2016年,武文再次加入专业合作社,转让土地移植25亩红藤,并以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合作社。集食用、药用、绿色和观赏功能于一体的红藤,今年将结出果实,亩产有望达到几千元。
除了经济作物,传统水稻种植也有“升级版”。据了解,同和田村及周边的陕北村已纳入花瑶台规划范围,花瑶台将成为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金色的水稻梯田也将成为“有价值的”风景。
今天,同和田村和周围的两个村庄合并成为庐山村,该村于2018年脱贫。“同和田”,一颗小小的土地之星,已经慢慢成为历史,但改变的不仅仅是它的名字。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刘淼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雪峰山下新事多 “冇禾田”长出“脱贫果”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24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