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45字,读完约9分钟

国家开放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开放创新两种理论和概念的结合,是全球化时代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演进和新时期国家创新体系的完善。

国家开放创新系统是一个基于自身基本国情和创新状况的互动学习系统,它将国内创新主体及其与国外创新主体的互动联系起来,通过充分整合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强创新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协作,构建一个独立可控的产业生态,最终目标是提高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

如何构建适应新时代的国家开放创新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举措,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坚持创新是第一推动力的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深刻阐述了改革开放和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的深远影响。

如何构建适应新时代的国家开放创新体系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从改革开放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开放创新正成为新时代的关键词。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必然要求建立适应新时代的国家开放创新体系。

抓住新的机会

新时期,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最大红利,为国家开放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动力源泉。

中国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需要改革的红利。这种改革红利实际上是由中国这个人口大国产生的巨大低端市场需求所创造的人口红利。这种具有规模效应的人口红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最基本的需求,如食品、服装、住房和交通,而这些需求很少依靠创新就能实现,并且不可能有长期的全球竞争力。

如何构建适应新时代的国家开放创新体系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人口红利将大幅减少/,改革红利将转化为创新红利,这将催生新一轮的社会财富转移和形成。开放为创新铺路,机制为创新服务,创新需要红利,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大发展大繁荣的创新时代。

如何构建适应新时代的国家开放创新体系

在新的时代,国家开放创新体系中的所有创新主体只需要做的就是积极创新、专注创新、大胆创新、服务创新,推动创新成为时尚和时髦,引领社会和文化潮流。

机遇2:在新的时代,开放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为国家开放创新体系的建设扫清了观念障碍,提供了可靠保障。

如果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半部分是改革创新,后半部分是开放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开放创新主要表现在:

一是改革开放的宏观政策,包括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九大报告。

第二,大众创业和创新促进了开放创新的社会氛围的形成,开放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

第三,随着国内区域的不断开放,区域协同创新已经升级为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如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第四,“千人计划”等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多年,一大批海外(归国)专家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创新主体力量。作为开放创新的受益者,他们对开放创新概念的推崇影响了更多的创新主体。

第五,最具创新活力的年龄群体逐渐由接受过开放教育的“80后”和“90后”组成。开放式创新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开放创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有效保障了国家开放创新的正常建设。

克服新的挑战

挑战1:创新全球化的不确定性

国家开放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将国内各创新主体与国外其他创新主体联系起来,充分整合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然而,近年来,反全球化现象、贸易保护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出现导致了创新全球化的不确定性。

如何构建适应新时代的国家开放创新体系

创新全球化的不确定性阻碍了全球创新进程以及人才流动、技术转移和知识扩散等创新资源的再分配和组合,直接影响了国家开放式创新体系的顺利构建。要重新规划开放的程度、深度和广度,重新解决向谁开放、如何开放、如何合作的系统问题,用高质量的系统开放规划促进创新的高质量发展。

如何构建适应新时代的国家开放创新体系

挑战2:国家创新系统的失败风险

不断变化的国际创新环境和不断开放的创新体系将导致国家创新体系失败的风险。

首先,空传统的“技术市场”创新战略一直在萎缩,企业逐渐被通过并购获得技术和通过资助海外机构和大学获得知识所扼杀,甚至一些领域的学术交流也受到阻碍。第二,创新子系统之间长期存在的相互隔离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工业应用和科学研究脱节,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第三,更多的创新集中在短期和快速项目上,而对长期和慢速项目的关注和投资明显不足,核心关键技术储备不足。第四,一些技术积累丰富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始进入创新的无人区,传统与现代、科学与伦理的矛盾开始积累。

如何构建适应新时代的国家开放创新体系

挑战3:掀起引领全球创新的旗帜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国家不断加大创新投入。近年来,中国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创新地位有了很大提高(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的国家创新指数在13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7位,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世界科技创新型国家行列)。

如何构建适应新时代的国家开放创新体系

一些领域已经从创新的“追逐”升级为创新的“运行”和“引领”。一些前沿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甚至将超过美国,这将成为肩负引领全球创新旗帜的新挑战。因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的创新模式和国家创新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美国为学习模板的,几十年来一直关注着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创新轨迹。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技术是最好的技术”、“美国产品是最好的产品”和“美国权威教授的论文是最好的理论”的概念普遍形成。

如何构建适应新时代的国家开放创新体系

这一理念一旦形成,我们很少能及时挖掘出自己在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逐渐失去对创新领导力的信心。我们显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我们可能已经成为某些领域的创新领导者,更不用说建立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创新文化了。

如何构建适应新时代的国家开放创新体系

改进新对策

对策1:积极倡导建设全球创新社区

创新全球化的不确定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也为国家开放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由被动走向主动的重要机遇。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创新全球化也是如此。

在不确定的全球化时代,积极倡导构建全球创新共同体,可以通过创新的合作方式为解决一些全球性危机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建立全球创新社区是一个开放的创新社区,具有开放的要素、利益的协同作用和资源的共享,是积极的、开放的和主动行动的。

如何构建适应新时代的国家开放创新体系

实施方法包括:将中国在月球探测、量子通信、纳米技术等大型科学项目上的国际领先优势转化为开放的创新平台,积极吸收全球人才参与项目活动;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协同创新效应;有效利用“技术为市场”和“市场为技术”的双向创新手段。

如何构建适应新时代的国家开放创新体系

对策2:有效把握重点少数

抓住国家开放创新体系中的关键少数群体是预防和控制国家创新体系失败的关键手段。

首先,努力克服核心技术的最后10%过程。中国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项目验收审查的“混日子”趋势。事实上,一些通过验收测试的关键技术项目只取得了90%甚至更少的进展,而最后10%没有完成的进展很少伴随着项目的结束。事实上,正是这最后10%的过程决定了中国的核心技术已经被国家大量投资,但是它已经很长时间不能攻击了。因此,新时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需要下大力气,集中力量攻克每项核心技术最后10%过程中的难点,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不断淘汰“掐脖子”技术,拥有更多“杀手级”技术。

如何构建适应新时代的国家开放创新体系

第二,集中力量开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下是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领域贫富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以科技板块注册制新政策为契机,加强金融与科技的精确融合,着力抓好投入产出最多的新兴学科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成果又好又快落地。同时,通过更多实际的利益分配案例,强制科技成果的产出质量,释放成千上万科技人才的创造力。

如何构建适应新时代的国家开放创新体系

第三,加强核心技术产品领域的海外多供应链渠道建设。供应链的多样性是保证供应链安全和企业创新活动顺利进行的最直接途径。对于那些关系到行业发展命脉、必须通过海外渠道供应的核心技术产品,有必要确保有备用的供应商和渠道。

如何构建适应新时代的国家开放创新体系

对策3:建立创新相对论的哲学思想

高举引领创新的旗帜需要创新领导力的自信,需要建立和拥有创新相对性的理念。

首先,后发者的后发优势有助于实现跨越式追赶。尽管先动者领导者拥有定价控制的优势和领导力,但先动者固有的方向性思维模式很可能阻碍其进一步创新和发展,而无知无畏的后动者优势则有利于帮助其实现创新的跨越式追赶。这种情况在信息产业中比比皆是。

如何构建适应新时代的国家开放创新体系

第二,重视科技的协同作用。科学发明将促进技术进步,技术发展也将促进新的科学发现。传统研究传统上被认为是从实验室的基础研究转向企业的产品制造和应用,即从科学到技术的单向推广。然而,从企业技术出发,传播到科学发展,进一步推动新技术进步的模式却很少受到重视。

如何构建适应新时代的国家开放创新体系

新时期,国家开放创新体系应特别重视一线企业开发的技术对实验室科学的促进作用,促进科技单向效应向科技新技术螺旋协同创新效应的转化,拓宽无人之地的应用科学发展空间。

第三,充分发挥技术和市场对创新的两轮驱动作用。“技术市场”可以促进创新能力。同样,发达国家的创新轨迹表明,“技术换市场”也能极大地促进创新和发展。技术是否先进需要不断的市场测试,然后不断的改进。

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我们也要敢于“走出去”,为不成熟的领先技术全方位开拓空市场,不断提高技术的可靠性和含金量,提高竞争中的创新管理水平。

(李姬珍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教授,张学梅为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博士后。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04-2006)的资助。:71573148)和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编号:2016m601061)。(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如何构建适应新时代的国家开放创新体系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24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