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45字,读完约4分钟

为了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杨凌锣鼓的品牌影响力,使杨凌锣鼓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络新闻》。5月30日上午,杨宫铃与鼓文化高端论坛暨杨宫铃与鼓文化博物馆建设研讨会在杨凌国际会展中心酒店三楼东会议室举行。

本次活动由杨凌区委、杨凌示范区委宣传部主办,杨凌新生锣鼓乐器有限公司、西北农林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范志民承办;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省民主与民生协会名誉主席,非遗专家;张瑞超,西北农林大学副教授;西北农林大学副教授李玮;杨凌示范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张晓明;杨凌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永东;杨凌区文化体育局局长陈涛;张旸明州杨凌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杨凌区文化中心主任陈图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副主任、文化学者左,杨凌民俗与民间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凌民俗与民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青年艺术家殷洪昌,杨凌民俗与民间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藏家党新汉,杨凌民俗与民间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高浮雕与延伸技艺传承人党是军队。杨凌民俗与民俗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省工艺美术大师、东阳木雕传承人吴文俊、杨凌民俗与民俗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石顺路、时嘉木偶戏传承人、杨凌民俗与民俗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书法家张冰、杨凌民俗与民俗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画家杨民生等。出席。

杨与鼓文化高端论坛暨杨与鼓文化博物馆建设研讨会在杨凌举行

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对锣鼓的历史文化、产业发展、市场定位、文化传承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探讨如何借助锣鼓文化发展行业。

本次活动由杨凌鑫盛铜鼓有限公司承办,公司总经理刘松林表示,目前公司拥有标准化生产车间和厂房近2万平方米,员工136人,年产值约6000万元。其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东南亚等国家。

企业本着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为根本的经营理念,以优秀的传承技术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拼搏进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全国同行业的龙头企业。2009年,企业被评为陕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单位,2017年被评为陕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9年被评为陕西省文化产业骨干企业。2011年,公司应用的上川口锣鼓制作技术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与鼓文化高端论坛暨杨与鼓文化博物馆建设研讨会在杨凌举行

刘松林坦言,这些荣誉的获得离不开杨凌各级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也离不开专家教授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

刘松林说,他一生对锣鼓有着强烈的感情。他从小在锣鼓世家长大。他是祖父至今的第四代继承人。他仍然保留着祖先留下的两项珍贵遗产,如铁砧和石巢。在他的童年早期,他仍然清晰地记得他家锅炉房照明用的煤油灯,以及用风箱锻造火并用人工车轮大锤塑造火的场景,这是他永远不会忘记的。青铜器生产中使用的燃料从木材到木炭不等。在现代,人们使用煤,现在使用清洁能源电力。这跨越了几个朝代和数百年的历史。然而,锣鼓业并没有中断,而且越来越大。这充分说明锣鼓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喜庆的气氛,而且凝聚了人们的活力,给人以鼓舞的力量。为了继承前人艰苦创业的意志和勤劳工匠的精神,以示后人,教育后人,传承历史,为后人留下永久的历史记忆,刘松林说,他有义务建设一座锣鼓文化博物馆,使杨凌的钞鼓产业得到更充分的继承、发展和保护,为杨凌增添光彩。

杨与鼓文化高端论坛暨杨与鼓文化博物馆建设研讨会在杨凌举行

目前,博物馆早期已完成3000多平方米的土建工程。许多任务,如室内装饰、收藏品的收集和分配、锣鼓的制作技术、锣鼓的表演艺术展示等,都迫切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刘松林希望各位专家和有识之士对博物馆的功能定位、总体建设规划、运营模式等方面给予认真指导,为锣鼓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建议。(吐温/孙晓云)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杨与鼓文化高端论坛暨杨与鼓文化博物馆建设研讨会在杨凌举行

地址:http://www.rm19.com/xbzx/1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