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547字,读完约14分钟
舞蹈剧目课是舞蹈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不仅是为了传授表演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际表演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技能和舞蹈艺术创造能力。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风格舞蹈剧目的学习和演出实践,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并且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舞蹈剧目课在坚持贯彻舞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形成德艺双修、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在舞蹈剧目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将价值引领全方位地融入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的全过程,实现舞蹈剧目教学和思政教育的同频共振目标。
一、思政教育与舞蹈剧目课程融合的意义与价值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艺术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在艺术类高校中,舞蹈专业是备受青睐的一门学科,舞蹈剧目课可以通过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传达情感和思想。因此,在舞蹈剧目课程中养成学生良好的个人品德、提升精神素养是一项重要而关键的任务。为了实现这一任务,舞蹈教师在教授舞蹈剧目时应深入挖掘隐藏于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构建“专业教学+思政教育”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期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正向发展。经实践,课程思政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另外,高校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能就是服务社会,通过高质量的专业人才输出,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舞蹈专业学生更注重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需求,舞蹈剧目与思政的结合,可以促使舞蹈专业学生既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又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实践中,舞蹈剧目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既可以通过舞蹈作品传达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等理念,也可以通过解析舞蹈剧目中的思政元素,让学生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够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舞蹈专业人才,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二)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此重要论断,是党的教育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继承和发展党的教育方针的表现,是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行动指南。学习并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是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为了实现德艺双修的人才培养模式,舞蹈剧目课程应当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品质。
课程思政视域下,舞蹈剧目课程教学仿佛有先天性的优势,因为舞蹈是身心合一的艺术。比如经典的舞蹈剧目:《永不消逝的电波》《闪闪的红星》,蕴含着歌颂革命英雄英勇无畏的精神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怀,除这些革命历史性题材之外,还有关于中国审美特色、传统文化的舞蹈作品,如《扇舞丹青》《秦俑魂》等。通过学习经典的舞蹈剧目,可以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增强学生自主性,在学习中领会舞蹈剧目精神内涵,因此,舞蹈剧目课是非常适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课程,但在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舞蹈剧目任课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开展舞蹈创作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舞蹈剧目课在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特殊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教学方法为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和机会。舞蹈剧目课教学需要更好地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共同努力培养优秀的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有助于推进舞蹈剧目不断发展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舞蹈剧目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为其成为有思想的专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这种教学促进了学生德艺双修,并推动舞蹈剧目的不断发展。舞蹈剧目课程涉及到了舞蹈剧目的创作、表演、评价等方面,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这些教学内容,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还能够获得在实践中掌握所需技能的机会。此外,舞蹈剧目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成为行业中的有思想、有创意的专业人才。
首先,思政教育能够为舞蹈剧目注入更深刻的内涵。舞蹈剧目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往往富含着对人类情感、思想等方面的探讨。通过思政教育的引导,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并把握这些意蕴,从而在表演时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其次,融合思政教育还有助于推动舞蹈剧目的创新与发展。思政教育强调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精神文明的认识和关注,这与舞蹈剧目的本质相符。在舞蹈剧目的创作中,加入思政教育的元素,可以为作品赋予更为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促进其不断创新和发展。最后,融合思政教育与舞蹈剧目课程还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提升自身素养。在演出时,学生们需要准确理解舞蹈剧目的意义,找到内心共鸣,并将这种情感传递给观众。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们具备高度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质,并且在锤炼这些素养的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的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
综上所述,将思政教育与舞蹈剧目课程融合是十分值得推广的一种教育方式。它不仅可以为舞蹈剧目注入更深刻的内涵,推动其不断发展创新,还能够帮助学生们提升素养和认知能力,以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舞蹈剧目课程教学改革
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的教学理念、思维方法、课程特点,进行思政元素挖掘,提炼与专业学科相适应的思政教育内容,从而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与其他艺术类课程相比较,舞蹈剧目课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具有一定的思政优势。本文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了课程思政视域下舞蹈剧目教学的实施路径研究。
(一)引入思政教育元素,创新舞蹈剧目课程体系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需有机结合学科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三方面,在进行舞蹈剧目课程大纲修订时,需在教学目标和要求上进行修订,主要包括情感、能力、认知等目标。第一,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舞蹈剧目主题思想、创作背景,触发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提高民族自豪感,形成爱国主义情怀,通过舞蹈剧目教学,能够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这有助于学生自觉充当文化继承人,自主传承并弘扬我国特有的文化。第二,认知目标,通过学习各类不同的舞蹈剧目,学生可以掌握不同舞种的节奏、体态、动律和韵律特征,从而提升对各类舞蹈剧目认识能力和表演能力。第三,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身体控制力,并能够在不同舞蹈风格表演中呈现不同的精神风貌、体态样貌。另外,修改与完善舞蹈剧目的考核方式,以检验学生在舞蹈剧目课堂上习得的知识与能力。考核方法可分为阶段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两大部分。阶段性考核指的是对学生近期的学习状态进行大致的考核,总结性考核指的是在期末阶段,以期末剧目汇报的方式判断学生舞蹈剧目表演水平,通过这两个考核,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教学方案调整,以保证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同步进行。
(二)“多媒体+排练厅”齐发力,助力高校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并行
为了实现舞蹈剧目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目标,选择价值观积极、精神正向的舞蹈剧目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融入立德树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爱国主义等思政理念,让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了解社会和人文背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可采用“多媒体+排练厅”双管齐下、舞蹈理论和剧目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并行。通过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教学方法。在学习传统舞蹈动作的同时,也能够发挥个人特长和优势。此外,在舞蹈剧目教学中应适当增加舞蹈文化内容,不仅注重技巧和动作,也要关注文化背景与内涵。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了解编导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内容,从而形成情感价值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认同感。另外,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集中运用优势教学资源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演出、比赛、实践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和行业中,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以及精神文化素质。这样的全方位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情境教学法,增强舞蹈剧目课程学习氛围
为了提高学生的修养,高校舞蹈剧目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奋斗意志,并让他们处于自主学习的环境中。不同类型的舞蹈剧目中,有许多能够激发人们奋斗意志的作品。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舞蹈剧目作为主题资源,让学生自主参与表演过程,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采取自由创编的形式,引导学生充分表现剧目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会学习到舞蹈表演技巧,增强对音乐和舞蹈作品的理解,同时也会对人生有更深刻的认识。由此,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增强自信和勇气,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懈努力。其次,在具体的作品中挖掘思政元素,将其提炼出来,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例如,《中国妈妈》,该作品的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在遭受日本的侵害后,面对被遗弃的日本婴儿,中国妈妈们内心十分矛盾。该作品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中国妈妈面对一个幼小生命从抗拒,到不忍,再到接受、共同抚养日本婴儿的情感过程,经过中国妈妈的多年抚养,在告诉日本孩子身世时,日本孩子毅然决然地选择留在中国妈妈身边,帮助中国妈妈农作。作品极为感人,蕴含着人性教育思想。对于这部优秀的作品,进行舞蹈剧目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中国妈妈》舞蹈剧目进行情景设定,让学生大胆表演,在情境中获得思政教育,并感知精神理念,提高德行修养。最后,也可通过表演经典舞蹈作品,让学生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并帮助学生了解舞蹈艺术也是一种表达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理解到什么是文化自信、什么是国家的精神核心,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核心价值观。因此,舞蹈剧目在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让学生通过表演舞蹈作品,激发其奋斗意志,提高自我修养,增强自信和勇气,同时也教育他们如何关注社会现实和国家发展。
(四)以情感表达为纽带,塑造学生的道德品格
舞蹈剧目课程不仅是技能的学习,更是一种能够表达学生内心情感的艺术形式。通过一定时间的舞蹈剧目课程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以此为基础,教师可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作品情感,并受情感熏陶,形成个人价值意识。舞蹈技术的培养固然重要,但要让学生形成全面的认知,还需要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中。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舞蹈的内涵和精神,在此基础上逐渐建立起对课程思政意识的认知,形成优秀的思想品德。此时,教师可以给出情感鲜明、具有强烈感人功能的舞蹈作品,如《天路》《千手观音》等,让学生在舞蹈中感知思政的内涵和精神,领略艺术的魅力和力量,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融入思政元素时,教师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感悟每一支舞蹈中的真情实感,逐渐习得正确的价值理念,例如讲解、讨论、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舞蹈背后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同时让学生探究并思考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总之,舞蹈教学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体验,具有教化功能。在舞蹈剧目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舞蹈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塑造,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五)以实践为基础,拓展学生的“第二课堂”体验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学校更好地成长成才,高校可在课程设置上拓展校内外“第二课堂”,让学生在课外艺术实践活动中领悟舞蹈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和舞台表演能力,学思结合,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开展艺术鉴赏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大剧院等文艺场所进行参观、剧目欣赏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校内外舞蹈比赛,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二是,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如舞蹈领域的创作、排练和演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更多的艺术技能,提升实际表演能力。三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可与当地定点帮扶单位、群艺馆、艺术院团签订实习合作合同,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掌握社会实践技巧,同时也可以通过文化交流等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利用互联网资源。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各种线上艺术鉴赏、展览、演出等活动,让学生在家中也能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综合来讲,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课程思政学习和艺术实践课程,通过丰富的活动安排,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艺术修养。同时,高校也需与校外单位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学校更好地成长。
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舞蹈剧目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种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推进舞蹈剧目的不断发展。舞蹈剧目教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包括修订传统舞蹈剧目教学大纲、创设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舞剧状态,以情感感化学生、拓展第二课堂,用实践体验提升学生思想品质等,借助舞蹈剧目教学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德艺双修的素质人才。
(作者:张蕾,东华理工大学)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探究舞蹈剧目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策略与实践
地址:http://www.rm19.com/xbjy/63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