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79字,读完约8分钟
经济网络新闻近日,通过内蒙古建筑科技学院、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濠钦营镇土里村、内蒙古圣泰热电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市农工委等单位的密切联系、长期合作和共同努力,教育扶贫工作出现了新模式,在行业内引起了很大反响。
这是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团队创建的一个项目,旨在通过政府、企业、学校和民族地区农村的合作,创建一个教育与扶贫双赢的长效机制。经过九年的探索和实践,它日趋成熟和完善,越来越凸显出它的现实针对性和科学预见性。
开始:一切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
早在2009年,内蒙古建筑科技学院就积极响应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号召,通过教育帮助贫困人口。鉴于内蒙古自治区贫困人口众多,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农村牧区需要通过产业扶贫,适时形成提高职业教育促进扶贫致富能力的共识。随后,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对通过政府、企业、学校和少数民族地区村庄之间的双赢合作建立教育和扶贫长效机制的项目进行研究和实践。
用课题组组长、内蒙古建筑科技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孙西平教授的话说,
这种合作共赢的扶贫教育长效机制的提出是基于民族地区的实际。总体思路是政府先确定培训目标,然后由行业企业提出需求,学校因材施教,村民因岗就业,最终实现精准扶贫。
孙西平副行长进一步解释说,该模式以学校为主体,通过与各级政府的多党接触,确定贫困地区需要培训的村民的情况,并争取政策支持。通过与工业企业的密切合作,确定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与乡镇的日常沟通,贫困村民群众得到宣传和动员参与。
自始至终,我们最关心的是教育与扶贫双赢的长效机制下的教育教学问题。内蒙古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张说,针对贫困村和少数民族贫困群体的特点,立足于资源有限的现实,优先准确确定教育扶贫目标,把劳动能力低于扶贫标准的贫困村少数民族群体作为扶贫的重点和主要目标。下一步是解决教育扶贫对象的动员和组织问题,帮助他们改变听天由命、缺乏进步的落后观念,愿意接受教育和培训。
是的,因为职业教育扶贫的对象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自我约束和接受能力也远不如大学生。如何有效解决他们的培训问题,这使得作为教育扶贫主体的高职院校面临着又一严峻挑战。然而,内蒙古建筑科技学院的研究团队一直勇于面对困难和探索。他们集思广益,尽最大努力采用灵活多样、易于接受的方法和手段,最终确保了教育教学目标和培训任务的顺利完成。
实践:多管齐下促进职业教育精确扶贫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凭借五年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农村合作共赢的教育扶贫探索经验,抓住机遇,率先开启民族地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农村合作共赢的新篇章,多管齐下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许建平教授自豪地指出,民族地区政府、企业、学校、农村三方共赢的教育扶贫长效机制,很好地体现了国家职业教育促进脱贫致富的政策要求。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学习、实践、建设的激励下,对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更加充满信心,再次树立起引领教育教学创新的旗帜,实现了从国家示范学院向国家精品学院的宏伟转变。
那么,内蒙古建筑科技学院是如何通过职业教育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来促进精准扶贫的呢?
措施之一是积极联系政府扶贫部门,准确确定扶贫目标,根据需要合理设置专业和招生规模。
近年来,各级政府扶贫部门为贫困人口建立了档案和卡片。可以说,他们有非常准确的档案记录,每年都在动态调整。学校敏锐地掌握了这一信息,立即联系了政府的扶贫部门,并对村(镇)和村庄进行了调查、访谈和深入鉴定。重点是扶贫对象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教育,什么样的职业教育更适合。它根据目标的需求和教育水平确定了教育扶贫的内容,也从根本上解决了谁支持教育扶贫的问题。几年来,学校与内蒙古圣泰热电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设了火电运行和火电管理专业培训课程。学校还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金濠营镇土里村和鸿盛工业园合作,为贫困村民联合开设了物业管理和火电运营专业教育课程。所有的学生都来自农村的贫困家庭,他们都有档案卡。通过一年的学校技能学习和学术教育,这些学生无疑已经成为企业和社区的骨干,走上了扶贫和繁荣的道路。
第二项措施是积极与工业企业联系,明确培训目标和就业岗位,让穷人看到真正的金钱和白银。
学校很清楚贫困村民的文化水平和经验的局限性。积极联系内蒙古圣泰热电有限公司和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宏盛工业园,协调确定职业教育扶贫培训目标和就业岗位。同时,积极与内蒙古扶贫办和乌兰察布红十字会合作,具体确定呼和浩特市吴川县8个贫困村和乌兰察布市10个贫困村的贫困村民作为订单技能培训课程的重点学员。通过技能培训的村民不仅自身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经过培训后可以从事特定企业的具体工作,有了课、有了钱、有了热情、有了学习的热情,教学效果自然越来越明显。
三是因地制宜,科学设计教学组织过程,创新两课两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政府、企业、学校和农村的合作扶贫教育中,学校始终注重学生人数、教育水平和企业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考虑。注重因地制宜,以村为单位实施政策,科学设计教学组织过程,创造性地采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相结合,生源地教育与学校集中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内蒙古建筑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第一线教师、课题组成员裴·副教授直接参与了教学实践,对这项工作非常了解。我校与程昕婷村和宏盛工业园区共同组织了村民物业管理和热力运行资质教育。教学地点选择在发源地,实行“两主体校村”的教学模式。学校与胜泰热电公司合作举办了两个专业的火电运行和火电管理培训课程。教学地点选择在学校,采用校企双主体教学模式。
四是因材施教,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强化科学的课程体系和规章制度
学校紧紧围绕乡镇企业对各类技能型人才的新需求,坚持与时俱进,凝聚各种力量,适时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人才培养方案。内蒙古建筑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一线教师、课题组成员刘燕表示,为适应教育扶贫合作办学新时代的要求,我们的教师编写了10多份校本教材,其中7份已正式出版。教师团队获自治区教育厅优质工程1项,自治区优质工程9项,相关论文数十篇,多次获自治区及国家级奖项。同时,学校还制定并形成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长期坚持把扶贫合作教育作为一项正常工作。
结果:教育和扶贫达到同频共振
民族地区政府、企业、学校、农村三方共赢的教育扶贫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最突出的是实现了职业教育和精确扶贫之间的同频共振。对此,内蒙古建筑科技学院的党政成员充满信心。
巴音巴图部长总结说,最突出的效果是打破过去普遍存在的“三农”、“三支一扶”、“捐赠”等同质化的扶贫模式,通过可复制、可持续、造血的教育建立新的扶贫长效机制。政府实现了扶贫目标,企业有了发展的人才保障,行业发挥了自己的平台作用,学校实现了育人的最终目标。这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各方共赢的合作,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扶贫这一长期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通过政府、企业、学校和农村的合作,真正实现了扶贫的目标。它也为整个社会创造了一个范例,形成了一个帮助穷人的综合模式。许建平主席进一步举例说,我们学校举办的精准扶贫教育和专业培训,使大量贫困村民陆续进入我们的合作企业,他们的家庭永远摆脱了贫困。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农村的合作,形成了全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扶贫的浓厚氛围。
负责这个项目的副总裁孙西平有很多遗憾。他亲切地说,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要打好扶贫攻坚战,必须真正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企业、全社会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新局面。
现在我们正在从头开始。不难看出,在新时代的强劲拍击下,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内蒙古建筑科技学院,必将继续书写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最美乐章。让我们拭目以待吧!(韩文王力军、张
来源:人民视窗网
标题:内蒙古学院构建“政府、企业、学校、农村合作共赢的教育扶贫长效机制”促进
地址:http://www.rm19.com/xbjy/1264.html